-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比喻所反映汉民族思维方式
简析比喻所反映汉民族思维方式
摘 要:比喻这种积极修辞格被人们广泛运用,它不仅是作家经常于写作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而且也是理论家阐释哲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是频繁地运用比喻手法表情达意。综观古今,修辞学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比喻列为汉语的首选辞格。可见,比喻在我国传统修辞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汉民族同西方民族相比,虽然同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但深层观念上的根源却不相同。比喻这种表达方式,正是我国传统类推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反映。
关键词:比喻 类推思维 意象思维
一、比喻的历史
比喻,作为传统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可以用“源远流长,渐趋科学”八个字来概括。书面记载中最早的比喻现象,可见于殷代《盘庚》三篇。如上篇的“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等等。后来《诗经》中的比喻就更多、更成熟了。《诗经》特别注意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人们熟悉的事物做喻体,贴切生动,并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用于歌颂和赞美时,大都选用美好的形象做喻体,例如用桃花比喻美人的脸面,用巍峨的高山比喻人格的崇高;表达诅咒和谴责时,大都选用丑恶的形象做喻体,例如用老鼠比喻剥削者,用蒺藜比喻闲话,这些比喻和作者的爱憎情感极相吻合。
先秦诸子的散文中,比喻运用得更为广泛。比如《荀子?非相》“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庸俗。”以比喻的方法说明他的理先于辞,但又不反对适度修饰文辞的主张。《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以此相喻,阐发了渐进积累和专一持恒的道理。《墨子?修身》“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比喻说话如没有准则,就好像在转动着的制作陶器的转轮上面却要确定东西的方向一样,是难以分辨是非利害的。《墨子?所染》中,“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段话用染丝比喻环境的影响。《吕氏春秋?权勋》中用“假虞伐虢”的历史故事作形象比喻,说明“小利,大利之残也”的道理。《庄子》散文中比喻如环相套,连连不断,“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以“芥”“杯”喻“舟”,本体与喻体相似之处非常明确。
汉朝的赋体文章更是铺张扬厉,比喻格设想新奇,比如《高唐赋》写朝云,始而说“?t兮若松?t”,云形如茂盛的松树挺立,忽又说“晰兮若姣姬,扬袂障日而望所思”变得像个美妇人了,还以美人举袂遮目遥望的状态比拟霞光照亮云边的景象,既形象鲜明,又暗合朝云为神女所幻化的构想。
三国时魏国曹植曾写过《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萁豆相煎来比喻骨肉相残,形象贴切,含义深刻感人。到后来的唐宋诗词、元散曲、明清小说等对比喻的运用更为灵活、广泛。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些比喻通俗浅显,亲切自然,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二、比喻所蕴涵的思维方式
汉语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体现着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一)类推思维
具有源远流长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自身的才智哺育和发展了自己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类推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充分表现了民族思维的活性、弹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去感知外在事物的表象,然后综合地感知世界;通过具体表象之间的互渗、借喻、象征来相互比拟和借代,是直观、综合、形象、动态地感知世界,而非逻辑、分析、抽象、静态地思考客体。这便导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最习惯于运用类比思维方法,产生相似联想与对比联想,而这恰恰是产生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客观基础。于是,汉语中便出现了“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宜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莺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之类的比喻状况。喻体和本体是根本不同的类,但它们之间在善恶方面各有类似点,以善喻善,以恶喻恶;《诗经》三百零五篇中的众多比喻也是依相似联想而成,但构成比喻的联想两端喻体和本体,还处于单一对应、具体明确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在关系上是比较简单、明了、直接的,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由于前后二者都有异性相吸求偶之意;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联想到用贤治国,是因为前后二者都有借物(人)治物(国)之意;从“北风其凉,雨雪其?”联想到政治暴虐,是因为喻体与本体都有冷酷之意。由类似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