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苦参抑菌活性成分化学结构与作用机理
苦参抑菌活性成分化学结构与作用机理
摘要:采用硅胶柱层析和HPLC分离技术从苦参中获得1个抗病原真菌化合物,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并评价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的抑制作用。经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H)和碳谱(13CNMR)鉴定,发现其为已知结构苦参新醇X(kushenolX)。该物质对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均有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200 mg/L时,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在60%以上,其中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到83.13%;该物质对3种病原菌孢子产生也有较强抑制作用,200 mg/L下3种病原真菌的产孢抑制率均在80%以上。
关键词:苦参;抑菌活性;作用机理;黄酮类化合物;病原真菌
中图分类号: R28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170-03
收稿日期:2015-03-21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3025)。
作者简介:韩宝艳(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农药。E-mail:dongfangyuling@163.com。
通信作者:纪明山,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药毒理学研究。E-mail:jimingshan@163.com。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别称山槐子,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黄酮2大类[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苦参的重点在于生物碱,对黄酮类成分的研究较少。随着分离技术不断提高,进一步发现了苦参中黄酮类的多种药理活性,引起了广泛重视和兴趣[2]。贾利元等在研究苦参提取物对茄子黄萎病菌的化感效应时发现,苦参生物碱处理的抑菌率均低于同浓度黄酮类化合物处理的抑菌率[3]。李巍等研究苦参黄酮抗滴虫和抗菌等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时,分离出5 - 甲氧基-7,2′,4′ - 三羟基- 8 - 异戊烯基二氢黄酮和3β,7,4′ - 三羟基-5 - 甲氧基-8 - 异戊烯基二氢黄酮2个新化合物[4]。截至2014年,已从苦参中分离出108个黄酮类化合物[5]。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类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和生物活性,其中抑菌活性是研究热点之一[6]。郑永权等以生物活性追踪试验为指导,从苦参提取物中分离出2个主要杀虫抑菌活性化合物苦参酮和槐属二氢黄酮G[7]。Kuroyanagi从苦参中分离出23种化合物,12种为新分离出的化合物,其中8种为异戊烯黄烷酮类,这些化合物都显示出明显的抗菌作用[8]。国内外对苦参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的研究集中在抗菌能力测定,有关作用机理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HPLC、质谱、核磁共振对苦参黄酮类中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抑菌效果,并对该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植物样品
苦参,自然晒干,用粉碎机粉碎备用。
1.2供试菌
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由沈阳农业大学农药学实验室提供。
1.3试剂
95%乙醇溶液、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石油醚等均为分析纯。
1.4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将苦参粉碎物分别与95%乙醇溶液、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醚等按1 g ∶10 mL比例混合,静置1 h,超声频率为90 kHz,经超声波清洗器振荡提取1 h。浸提后过滤留滤液,弃去废渣,并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浸膏[9-10],分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
选择苦参抑菌活性较强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体积比1 ∶10的甲醇-氯仿混合溶剂和体积比1 ∶15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溶剂为洗脱剂依次进行等梯度洗脱,等体积(50 mL)收集馏分,经薄层层析检测,将相同斑点合并,最终获得2个馏分[11]。
经过抑菌活性测定,选择抑菌活性较强的馏分,采用反相制备HPLC(C18柱,5 μm,10 mm×250 mm;甲醇-水(体积比6 ∶4)等梯度洗脱,流速3 mL/min,柱温30 ℃,波长297 nm,采集时间1 h,进一步纯化,获得到化合物A。
3结论与讨论
在制备供试品时,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溶剂(95%乙醇溶液、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醚) 超声提取方法,结果发现乙酸乙酯超声提取法获得的物质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了苦参新醇X,查阅文献发现,Kuroyanagi等在19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