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黑粉菌研究进展.docVIP

菰黑粉菌研究进展.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菰黑粉菌研究进展

菰黑粉菌研究进展   茭白(Zizania latifolia)又名菰,为禾木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含多种药用成分,广泛栽培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现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水生蔬菜。   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属于黑粉菌纲黑粉菌科,与玉米瘤黑粉菌(U. maydis)近缘,是典型的二型态真菌。目前研究发现,菰黑粉菌为茭白植株的内生真菌,其成功侵染与茭白孕茭密切相关[1]。当菰黑粉菌成功侵染茭白植株后,茭白抽穗开花受到抑制,茎部组织开始膨大形成肥大的肉质茎,其中肉质白嫩可食用的称为正常茭白;而肉质茎内布满褐色孢子的则为灰茭,误食容易引起肺炎[2]。研究发现,正常茭白和灰茭中的菰黑粉菌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正常茭白中的菰黑粉菌多以菌丝型(MT型)存在,茭肉呈白色;而灰茭中的菰黑粉菌在茭白膨大初期即形成大量冬孢子(T型),使茭肉呈褐色[3,4]。因此,深入研究菰黑粉菌,对阐明茭白孕茭机理与茭白的田间栽培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了近年来有关菰黑粉菌的研究报道,综述了菰黑粉菌病原物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菰黑粉菌与茭白植株互作研究,以及菰黑粉菌的基因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 菰黑粉菌的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   1.1 菰黑粉菌病原物的形态   1895年,Hennings首先将菰黑粉菌命名为U. esculenta P. Henn.,此后刘慎谔根据前人对冬孢子萌发的研究结果,将菰黑粉菌命名为Yenia esculenta (P. Henn.) Liou,但程岩等[5]研究发现,菰黑粉菌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是有隔膜的,因而认为Y. esculenta (P. Henn.) Liou的名字无效。   由于菰黑粉菌在茭白孕茭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其形态学及生理变化条件等的研究越来越多。菰黑粉菌的厚垣孢子为圆形,少数为椭圆形,在适宜条件下,孢子以芽殖方式萌发长出先菌丝,随后先菌丝变长,中间开始膨大变粗,且分隔,在侧面分隔线处长出担孢子,其成熟后脱落,呈短杆状,继续培养,菌液中出现比担孢子长几倍的菌丝[6,7]。中国计量学院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本实验室)建立了稳定的菰黑粉菌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即分别采用PDA、YEPS培养基对灰茭中的菰黑粉菌进行冬孢子分离培养[8],对正常茭白中的菰黑粉菌进行切片或研磨分离培养[9],并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上,不同表型茭白中分离得到的菰黑粉菌菌落形态基本一致,呈不规则形、中间隆起或有脊状突起,初为淡黄色,待培养到一定阶段菌落边缘长出白色菌丝。在液体培养基中,MT型菰黑粉菌多形成致密的菌丝球,T型菰黑粉菌则多以酵母形态存在[3]。另外二者在ITS区和蛋白水平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10]。韩秀芹等[11]对菰黑粉菌的不同培养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其能在PSA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即厚垣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体后又重新形成厚垣孢子,但未有在PDA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的报道,这可能与菰黑粉菌对培养基有较大选择性有关。   1.2 菰黑粉菌的环境适应性   外界条件对菰黑粉菌的生长影响很大。郭得平等[12]研究发现,T型菰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6.0,这与程岩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而菌丝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亦为6.0。研究发现,T型菰黑粉菌对碳源的选择性不强,但在以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较好;对不同氮源的利用差别较大,其中蛋白胨、天冬酰胺利于其菌丝生长,但是在以酵母膏和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明显受到抑制[12]。同时,T型菰黑粉菌在多种碳、氮源培养基中均能发生形态变化,而MT型菰黑粉菌仅在以蔗糖、麦芽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才能发生形态变化,表明体外培养时T型菰黑粉菌对环境适应性较强[13]。另外,茭白品种间菰黑粉菌的生物学特性略有差异,但其适宜生长温度与肉质茎膨大的适宜温度基本吻合[14]。   2 菰黑粉菌与茭白植株的互作   2.1 菰黑粉菌在茭白植株中的分布及形态变化   早期组织切片观察已发现正常茭白膨大的肉质茎内存在大量的菰黑粉菌,此外茭白地下茎、叶鞘、嫩芽等部位也有分布[15]。研究表明,菰黑粉菌一般分布在茭白分蘖苗顶端细胞质丰富、生理活动较为旺盛的部位,在液泡化程度较高的组织中几乎消失[16]。Zhang等[4]通过进一步显微观察,描绘了菰黑粉菌的侵染过程:首先,在9月前或翌年3月后茭白植株内的菰黑粉菌菌丝通过维管间组织、薄壁组织或维管束侵染地下茎萌发的嫩芽,之后顺着细胞间隙或穿透细胞进行生长,其中部分胞间生长的菌丝长出大量短的分支,形成聚合菌丝(Hyphal aggregatio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