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抱朴子内篇对庄子接受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庄子接受浅析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庄子接受浅析   摘 要:葛洪《抱朴子内篇》对《庄子》的接受,是葛氏在构建道教理论及实践体系时对《庄子》的接纳、吸收并通过其主观改造而最终内化的过程。葛洪在承袭《庄子》文辞并化用其典故的基础上,对《庄子》中的基本哲学概念进行了化用与改造以适应道教的理论建设。同时,为了解决道教与道家在“生死”问题上的矛盾,葛洪对《庄子》的“齐死生”论与道教神仙思想进行了调和。魏晋之际是道教理论渐趋成熟的关键时期,葛洪在构建道教理论及信仰实践体系时体现出道教对道家理论的自觉汲取及其在本体论上自我完善的努力,促使道教摆脱了早期“术”的束缚,这在魏晋道教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葛洪 道教 道 玄 气 化 齐死生   魏晋之际是道教理论渐趋成熟的关键时期,葛洪于东晋时期对道教理论体系的建构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构建道教理论体系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其所著《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然原于《抱朴子内篇》与老庄之密切关系,研究者历来多关注其与老庄思想之区别,而对它们之间的继承和转化语焉不详。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抱朴子非老庄”条称:“世徒知道教之依?老、庄,而不知亦有非老、庄者。”[1]方维甸在《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中亦称:“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2]两者都将《抱朴子》与老庄思想完全对立起来而忽略其与道家的内在联系,以强调道教思想的独特性。事实上,《抱朴子内篇》对《庄子》的接受,是葛洪在构建道教理论体系时对《庄子》接纳、吸收并通过其主观改造而最终内化的过程。葛洪对《庄子》文辞、典故及其基本哲学概念,都有意识地进行了继承与改造。同时,葛洪还将《庄子》“齐死生”论与道教神仙思想进行了调和,最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道教理论体系。   本文拟以此为出发点,梳理《抱朴子内篇》与《庄子》之间的关系,以期展现魏晋之际葛洪在道教理论与信仰实践模式的建设中对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意识地汲取与改造之过程。   一、对《庄子》文本的“碎用”及其论说方式的承袭   对《庄子》文本的“碎用”及其论说方式的承袭是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典型特征。在葛洪之前,初期的道教著作往往依附于道家的著作及其理论。东汉末期的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就是通过对《老子》注疏的方式来阐释道教的基本理论。汉代的另一部道教著作《太平经》也同样有化用老庄之言来阐释教义的作法,可见此法沿袭已久。葛洪在创作《抱朴子内篇》的过程中沿袭了这一做法。葛洪《释滞》篇谓:“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寓言譬喻,犹有可采,以供给碎用,充御卒乏。”[3]他认为《庄子》寓言多有可取之处,因而在系统阐述其道教思想时,往往化用《庄子》中特定的文本以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形象,易于为人所接受,此即所谓“碎用”。   葛洪《论仙》篇论及死生问题时谓:“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令有历纪之寿,养朝菌之荣,使累晦朔之积,不亦谬乎?”[4]其中“蟪蛄”与“朝菌”的形象,即来自于《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5]句,用以形容生命短暂。又如,葛洪在批驳反对神仙信仰之人时谓:“夫聪之所去,则震雷不能使之闻,明之所弃,则三光不能使之见,岂?磕之音细,而丽天之景微哉?而聋夫谓之无声焉,瞽者谓之无物焉。……况告之以神仙之道乎?”[6]葛氏以聋盲之人不知震雷三光来比拟心识不明者因自身领悟力有限而不能理解神仙之术的真实存在。此譬喻借用了《庄子?逍遥游》篇“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7]的论说方式,说明不能理解神仙之术是因为自身的局限,而不能因此否定神仙之术的真实存在。可见葛洪论述重要的道教理论时,常以“碎用”的形式,承袭《庄子》言辞与其论说方式,只是稍加敷演铺陈而已。   此外,葛洪在塑造道教理想人物时,亦采用“碎用”的方式,使其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葛洪在描述本飘渺无迹的神仙时,承袭了庄子对“神人”等理想人格的形象化描写。比如葛氏认为上乘得道者“乘流光,策飞景,凌六虚,贯涵溶。……逍遥恍惚之中,倘佯彷佛之表。”[8]此种绝对自由的状态,正是庄子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9]的无待逍遥之“至人”“神人”“圣人”。葛氏所谓次等得道者“能肥遁勿用,颐光山林……养浩然之气于蓬荜之中”[10]。此种居蓬荜之中,而能不改其乐的形象,与《庄子》中衣大布过魏王的庄子、环堵蓬户的原宪等得道者的形象也极为神似。   葛洪对《庄子》的“碎用”,更深层次的体现在对其道教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的阐述中。葛氏不仅继承了《庄子》哲学概念的核心内涵,还沿用了庄子的文辞及论说方法。如葛洪《畅玄》篇对“玄”所作定义:   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u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乾以之高,坤以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