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田园词比较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与辛弃疾田园词比较分析

苏轼与辛弃疾田园词比较分析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珍珠,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而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掣――苏轼,对词的革新,尤其在词境的开阔方面,将只写男女情思的词的范围扩大到可以写任何事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往往最为人所重视。《白雨斋词话》卷七中评价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更多提到的是他作为豪放派代表的爱国词、英雄词,其实田园词也是苏轼新开辟的词的新区。在苏轼之前,词根本没有言及农村的事物或景色。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也多被后代词家继承,其中尤以辛弃疾最有成就,无论是爱国词、理趣词、农村词、英雄词,还是咏物词和词前小序的应用,辛弃疾都有继承,且成绩斐然,以至被人与苏轼并提为“苏辛”。在此,仅以《浣溪沙》和《清平乐?村居》为例,将二者的田园词作一比较。      一、在思想性上:苏词不如辛词成就高      苏轼平生在许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做一些实绩,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他对农田生产尤为关心,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这种关心表现在词中,就出现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中的创举,开拓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为后来词人创作田园词开了先河。苏轼刚任徐州太守时,遭遇黄河洪水,组织军民抗击水灾后又遭遇旱灾,苏轼亲自到城东的石潭为民祷雨、雨后谢神。元丰元年(1078)他根据路途所见,即兴写下五首《浣溪沙》。在这组词中,他以纪实手法描绘了江南蚕乡的风土人情:初夏万物勃发的风光,“收麦社”和“赛神村”的民俗,辛苦劳作的场面,淳朴喜悦的农民,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图。求雨得雨,谢雨归来,作为一方之长的他心情是格外轻松愉快的,因此也有闲暇的心情去观赏周围农村的人情世态和风光景色。词中洋溢着丰收后的欢快,一片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词人更多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表现出来的只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难脱士大夫气息。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二十余年之久。政治上的失意,挫伤了他的积极进取之心,“兼济天下”的宏愿化为泡影,“独善其身”偏又寂寞难奈,于是山川田园的旖旎风光占据了他进退维谷的心田,陶冶了性情,促生了灵感。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关注人生,而抛却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生活感应了他,他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与村夫交往频繁,“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正是因为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所以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托,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排遣壮志未酬的苦闷,这是一代英雄在平庸苟且的社会中不得已的选择。但词人对这片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热土,既熟悉又热爱,他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融进词中,在一首首农村词里唱出发自肺腑的赞歌。      二、在抒情角度上:苏词是“有我之境”,辛词是“无我之境”      在苏词中,苏轼每每以农村生活的局外人身份介入词中,形成了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如《浣溪沙》第二首中的“道逢醉叟卧黄昏”的“使君”,第三首中的“问言豆叶几时黄”的“问者”,第四首中的因“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而“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敲门者”,第五首中“使君元是此中人”的“使君”。苏轼虽然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词人往往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以同情之笔抒写对民生的真切关怀。如第二首“麻叶层层苘叶光”,作者本着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在上片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三方面,对农村的“耕”(麻叶层层苘叶光)、“织”(隔篱娇语络丝娘)进行描写,为他们的忙碌劳作而高兴;下片则为分散在田里“捋青捣??暖饥肠”的农民,为旱灾造成的恶果而担忧,他对这段青黄不接的时间里,农民的饥苦是明察于心的,但他仍止不住内心的焦急“问言豆叶几时黄”,此时词人同情人民疾苦之情,跃然纸上。当词人对农村淳朴无华的生活有了如此真切亲近的认识之后,归隐之心油然而生,但“何时收拾耦耕身”(第五首)的追问中包含有“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责。因此,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美化,对官场生活的否定,仅仅限于牢骚而已,宋代文人士大夫“先忧后乐”的献身精神决定了苏轼必然会在仕途上永远挣扎下去。   而辛词多是“无我之境”,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