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谪生涯中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docVIP

苏轼贬谪生涯中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贬谪生涯中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

苏轼贬谪生涯中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苏轼,北宋一代文豪,怀有一颗积极入市的报国之心,踏入官场,几经沉浮,领悟人生,成就了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    关键词:苏轼 环境影响 屡遭贬谪 乐观旷达    一.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    苏轼出生于一个极具文学氛围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字明允,因屡试落地,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后又努力攻读,成为著名的古文家;苏轼的母亲也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苏轼,幼年时不仅受到深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思想的教育。    二.党派之争下的困顿失意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轼怀着报国之志离蜀赴京,找寻出路。可当苏轼真正走进朝堂时,正是北宋危机四伏时期。苏轼在途中见到了王安石的新法对百姓的迫害,善良的他同情百姓,两次上书反对新法。但王安石是当权者,当权派捏造借口,将他陷于纠纷之中。苏轼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最终只能到杭州上任。年轻气盛的苏轼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理会,连修表自辩也不愿意,直接到杭州上任。    在赴任杭州途中,苏轼写下了《游金山寺》,通过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除了有对家乡的怀恋,还有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辞官归隐的决心,它是诗人抑郁不得志的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继杭州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虽然官卑职小,但他深得民心。这样的生活大致持续了十年,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真可谓是死里逃生。经过此劫,他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职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此时的苏轼已经心灰意冷,不再对朝廷抱有过多的期望。任职黄州,曾在闲暇时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完全篇,可以看出苏轼无比羡慕周瑜,自己有着满腔的报国热情,面对北宋国力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的现实,他希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但朝廷萎靡慵懦。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自己被贬黄州的困难处境,同自己心中振兴王朝的雄心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径庭。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让词人感情跌宕起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全篇虽在写诗人劝告客人,其实是苏轼自己心里的斗争过程,遭贬客居异乡,无所作为,这与作者当初积极入仕,渴望报国截然相反。内心的复杂斗争无法直抒,借由客人的问话自己的开导来表现自己心情。    在黄州居住了四年多后,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也因此提升,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几个月后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翰林学士知制诰”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苏轼这时已接近顶点。此时的苏轼可谓是春风得意,眼看有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当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将新法全部废除后,他认为新兴势力与所谓的“王党”不过是一丘之貉,终究会有损于百姓,有损于朝廷,因此,他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再次请求外调。再次来到杭州的苏轼生活惬意,往往能够自得其乐,甚至将自己比为唐代的白居易。谁知1093年(元?v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也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谪居惠州,他写下了《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_。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追述汉唐贡献荔枝之害,以“惊尘溅血”博取“宫中美人一破颜”,写出了当权者的残忍,让百姓痛恨至极,苏轼谪居惠州,情系民众。他不仅为汉唐贡荔之祸所叹,更为当朝大臣“争新买宠出新意”所愤。他毫不犹豫地批评当朝重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之事,对遭受祸害的百姓有着深深的同情,在为百姓呐喊。这首诗令佞臣们如坐针毡,不寒而栗。在他们一怒之下,1097年,苏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