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出川前道家因缘初探
苏轼出川前道家因缘初探
【摘要】北宋士人多儒释道兼修,苏轼亦是如此。学术界普遍认为,佛道二家思想共同作用其身,形成其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对苏轼与道教的研究多侧重在其文艺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上,较少关注其少年时的道家因缘。本文拟从地域、时代、出生、读书和天性等五个方面来探析其出川前的道家因缘,有助于更好地对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进行总体研究。
【关键词】苏轼;出川;道家因缘
【作者简介】司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G127;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2-0098-04
苏轼是北宋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等身,博采众家思想之长,形成了自己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哲学思想体系。学界普遍认为,苏轼作为一个儒家传统的士大夫,佛道二家思想共同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因苏轼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禅佛酬赠诗,且终身与参寥法师道潜、了元法师佛印、芝上人昙秀等几位高僧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故学界对苏轼的佛教因缘和禅佛诗文的研究颇多。相较之下,关于苏轼与道教的研究略显冷清。且研究重点大多放在苏轼文艺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等方面。较少谈及苏轼早年的道家因缘问题。
苏轼景?v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至嘉?v元年(1056年)进京赶考首次出川,居眉州长达十九载;嘉?v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但母亲程夫人于当年四月亡故,故回眉州丁忧,嘉?v四年(1059年)再赴汴京。累计起来,苏轼在故乡眉州的时间共计二十二年之久,其出川前所受的教化与际遇对他之后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了解苏轼出川前的道家因缘,有助于更好地对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进行总体研究。
一、地域因缘
苏轼终身都与道教保持一种亲近感,这和故乡眉州的宗教气氛不无关系。眉州位于蜀地西南,相比中原,蜀地有其特殊的文化。蜀地多山水,巫风很盛,传古蜀王皆得道成仙:《蜀志》云:“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蜀人思之,为立祠,今庙祀之于湔。”又《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从,后代名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蚕丛及鱼凫都是蜀国先王,据文中所载,鱼凫于湔山打猎时得道成仙,而三代蜀王都长命不死,追随者亦成仙,可见蜀人对长生不死神仙术的向往。
道教对长生不死的追求无疑与蜀地的神仙文化相契合。也正因为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道教社团五斗米道便创立于蜀地,汉顺帝时(约130年)沛人张陵入蜀修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具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蜀人纯厚可教化、蜀地多山川,是张道陵选择入蜀修道的两个原因。蜀人“易可教化”是因为此地本就有求仙传统,既然有上古时期三代蜀王的追随者都成仙的例子,蜀地之人自然更容易对追求长生不死的道教产生信赖;“具多名山”则表明蜀地有仙境,大凡修道,必然要选择清静幽僻之地,多山川的蜀地无论是从地理环境还是从人文环境上来说,都是修道的不二选择。后张道陵在鹤鸣山著道书24篇,汉安元年(142年)正式传道。
唐朝时道教为国教,蜀地亦为传道重镇。当时共28家奉旨注疏《道德经》,而蜀地便有6家,同时出现一些著名的道士。晚唐五代,前蜀二主王建、王衍崇道已入痴迷境,赐号道士杜光庭“传真天师”,举止做道人打扮,“帝谒永陵,自为夹巾,或裹尖巾,其状如锥”、“妃嫔皆戴金莲花冠,衣道士服”,皇帝妃嫔尚如此,自然“民庶皆效之”。可见蜀地修道求仙之风的盛行。故乡厚重的求仙修道氛围无疑影响了苏轼,苏轼一生都渴慕着能够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诗文中也多有“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吉人终不死,仰荷天地德”之类的句子,晚年被贬琼海时,仍旧幻想“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二、时代因缘
苏轼生于景?v三年(1037年),时仁宗皇帝亲政。虽“隋、唐、北宋的封建统治者,对待儒、释、道的基本政策都是‘三教’并用”,但道教在神宗朝被立为国教,则更受尊崇礼遇。
北宋崇道之风颇盛,细归纳有两点原因:一是沿袭前朝的传统,唐朝立道教为国教,将道教视为“本朝家教”,或云“皇族宗教”,对其扶植不遗余力。五代十国时期,许多统治者也对道教推崇备至,包括前朝的周世宗。周世宗虽大肆废佛,但却崇奉道教、优待道士。北宋接后周而建,自然也受到前朝的种种影响。二是巩固政权的需要,统治者为求江山基业千秋万代,往往要依托某宗教圣贤,以期将自己家族神化,巩固皇权。如唐王朝的统治者姓李,便声称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自家先祖,因此,立道教为国教,旨在显示出自己皇权的神圣性。北宋崇道亦是出于这种目的,宋真宗以《易传》中“以神道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换热站建设标准.doc VIP
- 研究生2024版新中特课件第二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pptx VIP
- 推进供热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思考(工商管理毕业论文).doc VIP
- 2025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考试题库100题含答案(完整版).docx VIP
- 调味品生产自动化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VIP
- 2024年安徽省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一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第八单元解读.docx
- 2025年国企竞聘笔考试试题库目简答题及答案指导.docx VIP
- DB11∕T 808-2020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ocx
-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