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心是孤独猎手中信仰缺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心是孤独猎手中信仰缺失

解读心是孤独猎手中信仰缺失   摘 要: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不仅展现了美国南方人们的精神隔绝和信仰缺失,而且揭露了南方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在象征主义的视角下,从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意象四个方面剖析人们的信仰缺失。   关键词:信仰缺失;主题;结构;情节;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100-03   19世纪末期,西方各国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文艺思潮,包括理想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等,其中象征主义在70年代的法国生根发芽。普法战争之后,象征主义成为普遍流传的低落情绪在艺术上的表现[1]4。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兰波,音乐家瓦格纳,哲学家尼采,作家王尔德,画家摩罗、夏凡纳等都是著名的象征派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危机,隐喻了颓废的风气。   象征派与其他几乎同时兴起的艺术流派不同,内部没有整齐划一的风格,然而其创作理念却对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艺术运动先后在西欧各国兴起,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达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初便开始解体。而此时,美国的象征主义方兴未艾,继象征主义先驱埃德加?爱伦?坡之后,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与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也大量运用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同样作为信仰危机的产物,象征主义从“世纪末”情绪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后象征主义出现于一战以后,虽然在形式上继承了象征手法,却表达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十分偏爱象征主义,并将其创作理念与自己的作品完美融合。本文将在象征主义视角下解读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以下简称《心》)中隐藏的信仰缺失。   一、小说主题   关于创作,卡森?麦卡勒斯曾写道:“精神隔绝是我大多数写作主题的出发点。我的第一部作品与此相关,我所有的作品几乎都与此相关。”[2]精神隔绝、孤独、信仰危机似乎是一生萦绕在卡森周围挥之不去的阴霾。这三个主题彼此关联和影响,纽带就暗藏在《心》的副标题中――孤独源于爱。卡森生活中并不缺少爱,但爱既让她对生活充满了期许与眷恋,也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经历了与丈夫利夫斯和众多双性恋人们的分分合合,卡森饱尝了恋爱的惊喜与折磨,她笔下的畸形的爱在读者看来是十分自然的。比夫对少女米克的爱,米克对聋哑人辛格的爱,辛格对同性安东尼帕罗斯的爱,这些单向的爱虽然得不到回报,却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卡森生来就是特立独行的人,冷眼观世界,并能够用独特的视角将内心世界描绘出来。对她而言,《心》更像是一份战书,是她向这个黑暗不公的世界发起的挑战。面对人们的种种质疑,她没有任何辩驳,只是通过她的文字传递对爱的坚持。尽管卡森将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为寻找上帝的过程,很显然她眼中的全能的上帝就是爱,而众人寻找的上帝早已消失。这一点在小说的中心人物约翰?辛格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约翰?辛格是位聋哑人,也是众人心中的“神”。大家以为他能够听懂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事实则不然。这种盲目的崇拜在辛格这个伟大的形象轰然倒塌之后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和上帝的质疑。这一情节印证了尼采“上帝已死”的哲学宣言,这宣言正是早期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辛酸史,凝结了作者的血和泪,《心》也不例外。或许是命运的嘲弄,虽然卡森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有23岁,书中的经历在她50年短暂的生命里几乎通通遭遇过,而她一生都在与病魔、精神问题、情感纠葛做斗争,因此《心》奠定了她一生的创作基调。   二、小说结构   《心》由三部分组成,故事围绕哑巴约翰?辛格展开,咖啡馆主人比夫?布瑞农、叛逆女孩凯利?米克、狂热的工运分子杰克?布朗特、黑人医生班尼迪克特?马迪?考普兰德依次登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四个人都是失语者,因为他们只对辛格一个人吐露心声,认为“哑巴总是能理解一切,不管他们想说的是什么。而且可能比那还要多”[3]93。而他们同时出现在辛格房间时却无话可说,十分尴尬。看似毫不相关的四个人实则紧密相连。   考普兰德医生与杰克都十分崇尚马克思主义。考普兰德医生甚至给自己的一个孩子取名为卡尔?马克思。他虽然一心为黑人谋福利,想唤醒他们麻痹的精神,反抗白人的压迫和歧视,却得不到族人的理解,与其子女也为此不合。杰克是狂热的工运分子,说话夸张,性格冲动。他与考普兰德医生有一次交流的机会,他们在造成压迫的主要社会根源上发生了分歧,不欢而散。他们的冲突也是当时美国白人与黑人的冲突,他们探讨了种族歧视制度,南北方的矛盾和资本主义与社会的对峙,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动荡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美国的种族主义十分猖獗,种族冲突也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了黑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