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渔家傲中范仲淹潜隐思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析渔家傲中范仲淹潜隐思想

解析渔家傲中范仲淹潜隐思想   内容摘要: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时采取了一系列以战止战的防御措施和以羌治羌的民族政策。他写于大顺城的名篇《渔家傲》正是其戍边经历的诗意呈现,透过词所表现的边地苦寒、相思情愫等表层思想内容,其潜隐的深层旨归仍然是范仲淹“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西北戍边 范仲淹思想 《渔家傲》 旨归   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蓄谋已久地向宋朝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范仲淹“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040年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边塞生活,并且在庆阳留下了一组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词作,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其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历来对它的思想主旨争论颇异,毁誉不一。一种倾向认为词旨消极,“大倒苦水”(魏泰),甚至对戍守边关产生不良影响。其词一出,欧阳修就有“穷塞主之词”(魏泰《东轩笔录》)的戏讥之语;瞿佑《归田诗话》曰:“公以总帅而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今人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也赞同欧阳修、瞿佑之评,“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   更多的评者则从不同方面肯定这首词的思想内容有着积极意义。贺裳《邹水轩词筌》:“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糖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甚至把它和《诗经》中的《采薇》、《出车》并提,触及了此词思想主旨生发的警戒作用;靳极苍先生说这首词“意在使君主和主政者知边疆将士之艰辛,去奢华,勤政事而已。我认为本词的目的即在于此。这也就是本词的主题思想。”(《唐宋词百首详解》)其他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渔家傲·解题》“此词写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极悲壮苍凉之致”。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评价说:“他的《渔家傲》通过边塞的凄清景象表现边防将士忧国的深心。”《宋词鉴赏辞典》“很明显,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历代史家词赏析》“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思乡忧国之情”。这些评析不一而论,大同小异,而且基本都是就词论词,或说表现边地艰苦,或言思乡之情,或论忧国之思。   本文则尝试跳出此词的言表之意,透过范文正戍边庆州时的军事守备、民族意识重新揭示《渔家傲》中潜隐的范仲淹思想。   一.仁者治兵,以战息战   宋朝戒于五代藩镇之祸,采用“以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帅治兵,军事疲弱,致使宋代对外战争屡遭失利。宋仁宗时,本来隶属于宋的党项首领元昊称帝立国,大举犯边,西境危殆。范仲淹临危受命,奉调前线,采取以守为攻,德武并举的军事策略,用兵四年,元昊即向宋廷请和,可谓儒者用兵,以战消战。   范仲淹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守备、持久防御的边防措施。针对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士不习战,废弛武备的现状,他“练兵选将”,改革军制,分庆州18000兵马为六支,一将统一支,经年不换,勤加操练,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在边境占据险要,广筑城砦,十天时间便在西夏腹地马铺寨筑起了一座城池。此后,又修建了细腰、葫芦等二十八个堡砦,不仅切断了西夏军的进犯之路,而且保证了环州(甘肃环县)至镇戎的道路畅通无阻,成功抵御了西夏军的侵扰。范仲淹还认为“远戍之兵,久而不代,负星霜之苦,怀乡国之望。又日给廪食,月给库缗,春冬之衣、银、鞋,馈输满道,千里不绝。国用民力,日以屈乏,军情愁怨,须务姑息”[1]162,应该“退移兵马,减省粮草,安我生民,劝我稼穑,选将练士,使国富民强,以待四夷之变”[1]598,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渐兴田利”,“假士兵、弓手之力,以置屯田为守之利”[1]163,解决了边境粮草军饷之困。范仲淹知庆州采取的种种措施,不能简单用“积极防御”简单涵盖。   庆历元年(1041年),韩琦冒进,宋军与西夏兵在三川口遭遇,大败。三川口一役,虽宋军失利,但显示了范仲淹的非凡见识。当初用兵之时,韩范二人在进攻方略上产生分歧,韩琦主张全线出击,消灭元昊主力,说:“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2]337范仲淹则站在敌强我弱的客观局势,以全军性命为重的基本立场上,认为:“大军动,万命所悬。乃至于度外,仲淹未见其可。”[2]338可见,他自治军之日起就把士卒的生命放在首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