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心冷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分析-中医内科学专业论文.docxVIP

背心冷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分析-中医内科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心冷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分析-中医内科学专业论文

 PAGE 12 引言 背心(肺腧)冷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常伴随肺系疾病出现。 很多患者在相关的肺系疾病治愈或好转后,仍留有此症状,且检查不 出相应的病理变化,西医一般是不作病态的,但患者却很痛苦。中医 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 痰生怪症”。本课题是通过对临床大量病 案的分析,得出背冷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为痰饮,目的是研究如何运 用中医传统理论与经验治疗肺系疾病中的因痰饮所引起的背心冷症 状,盼能裨益相关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1.背的定位 《说文解字》曰:“背,脊也【1 】。”《辞海》中背的含义是指人体 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 【2】。《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 府【 3 】”。与肺相关。 2.祖国医学对背腧穴的认识 背心定位于两肩胛骨间,当第三胸椎处,即祖国医学经络理论中 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肺腧穴及华佗夹脊穴之胸脊穴所在部??。 2.1 背腧穴的起源 背腧穴最早是由阿是取穴法发展而来的,阿是取穴法是古代针灸 取穴的最主要方法,早在远古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无意 间被石块碰撞或被火烤身体的某些部位而使所患疾病得到缓解或消 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体某些部位可以治疗疾病,由此产生了穴位 的最初概念。《素问·骨空论》中曾论及在背下夹脊旁三寸所,厌之 令病者呼,呼譩嘻应手【3 】。以后人们就有意识的借此处来缓解疾病。 这种穴位后来被称为“阿是穴”,阿是穴是古人最早发现的穴位,然 后在大量阿是穴基础上发现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点,最后形成 现代的穴位。《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3】”,即指背 腧接近内脏。由于人体内脏都集中于胸背之间,产生的疾病最可能在 背部出现阳性反应点,后来演变为背部的腧穴。 2.2 背腧穴的演变 背腧穴是背部腧穴中最重要的穴位,是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 第一侧线与脏腑相关的十二对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 穴,但后来十二脏腑的背腧穴扩大到泛指背部的全部腧穴。背腧穴理 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背腧穴首见于《黄帝内经·灵 枢·背俞》,“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 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 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 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4 】。”书中对背腧穴进行了大体定位,但尚未形成背腧穴的具体穴名, 但背俞穴的概念已十分明确。《素问·气府论》则以“六腑之输各六” 的形式提出了六腑背腧。背腧穴的具体名称直到《脉经》才有了明确 的穴名,但只有肺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等十个背 腧穴的名称和位置,而且对背腧穴的主治、刺灸法等作了详尽描述, 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白环俞等三穴,《千金方》又 补充了厥阴俞,《太平圣惠方》补充了关元俞等三穴,共形成了 56 穴 的规模。 2.3 背腧穴的定位 《灵枢·背俞》云:“皆挟脊相去三寸所【4 】”,这是指双侧穴相距 三寸许,说明脏腑背腧穴距脊柱 1.5 寸。对背腧穴的治疗也起源于《黄 帝内经》时代,如《灵枢·背俞》就说过:“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4 】”。《素问·刺疟》也说:“疟脉满大,即刺 背俞,用中针,旁五却俞各一,适肥瘦出奇穴也【3】。”凡此种种包括 了灸法、刺血、按压等刺激方法。 3. 祖国医学对华佗夹脊穴的认识 3.1 华佗夹脊穴的起源 华佗夹脊穴在针灸穴中归属奇穴,是不属十四经脉的腧穴,故又 称“经外奇穴”。夹脊穴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曰: “十二疟者, 又刺项已下狭脊者必已”。《素问·谬刺论》又云: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脊急,银胁而痛,刺从项始数脊椎侠 脊,急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已【3】”。杨上善曾注“脊有二十一 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之”。 3.2 华佗夹脊穴的定位及沿革 夹脊穴的位置最早记录于《后汉书·华佗别传》一书,书中曰: “有人病脚坐不以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四寸或 五寸(分) ,言灸此各七处,灸则愈即得也。后灸愈,灸处夹脊 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5 】”。由于华佗是文献中使用夹脊穴 最早的人,所以后来就将其称为“华佗夹脊穴”了。晋代葛洪的《肘 后备急方》云:“夹背脊在骨之中,去脊各一寸【6】”,指出了夹脊穴的 位置。 自从夹脊穴问世以来,对 于夹脊穴的定位和穴数,都有不同的看 法,《肘后备急方》认为是“去脊各一寸”。《备急千金要方》说是“夹 脊骨两边,相去一寸半【7 】”。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云:“夹脊穴 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卧,伸两手着手,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 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无不差者,此华佗法”。又云: “夹脊穴,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