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区本溪组沉积有机质演化-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VIP

本溪地区本溪组沉积有机质演化-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溪地区本溪组沉积有机质演化-生物学专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1 第二节 研究历史2 第三节 区域地质概况2 第四节 材料与方法4 第二章 本溪组沉积特征 5 第一节 研究区本溪组地层分布5 第二节 地层沉积特征5 第三章 本溪组含煤岩系埋藏史分析 9 第一节 基本原理9 第二节 沉降-埋藏史 10 第四章 成煤古地理环境及有机质演化 12 第一节 本溪组沉积古地理环境12 第二节 本溪组沉积有机质演化程度13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本溪地 本溪地区本溪组沉积有机质演化 PAGE PAGE 1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本溪是有名的煤炭之都,这里不仅矿产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也很丰富, 被人们称为“地质博物馆”。本溪地区主要是山区,并且处于辽宁省的东部,地 理坐标为:N 40°49′~41°35′,E 123°34′~125°46′。市区东西向总长约为 184m, 南北向约为 87m,呈现明显的哑铃状[1]。本溪地区交通十分便利,无论是航空、 铁路以及公路都是畅通无阻。 本文研究的剖面分别位于本溪市西北角约 10 km 处的牛毛岭本溪组标准剖 面,中心地理坐标为 E 123°43′,N 41°20′,距市中心约 5 公里[2];窑子峪本溪组 剖面位于本溪市西北部的窑子峪;孔家堡本溪组剖面位于本溪市东部的孔家堡子 后山(见图 1-1)。 图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 本溪处于辽宁省东部,在地质构造的作用下,形成了东北向和东西向—南西 为主的山地走向。地势由东向西南、西北逐渐倾斜,地形总体上为东高西低,海 拔高度平均为 350m。其地貌是以中低地形为主,西北部边沿有部分的丘陵地带。 本溪地区位于辽河平原的东侧,主要是山地,中部地势平整,双侧丘陵起伏,全 区是一个盆地地形。 本溪位于华北地台的北缘,地层发育齐全,出露最早的是太古界鞍山群,以 古生代地层为主,出露最新的沉积是新生界第四系(见图 1-2)。我国华北地台自 奥陶纪晚期上升以后,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后,本溪地区被抬升为陆地,处于 干旱环境下经过剥蚀后,至晚石炭世本溪期开始沉积,华北台地转变为北高南低, 开始接受海水侵袭,沉积了海陆交互相地层及含煤地层,其沉积环境主要是热带 气候的滨岸潮湖及沼泽环境[3]。在华北地台上,通常认为缺失早石炭世[4],但是 近年来,米家榕等在辽南及辽东地区的晚石炭世本溪组下部发现了亚鳞木、古芦 木等植物化石,说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早石炭世晚期的沉积[5]。 图 1-2 研究区地质图 第三节 研究历史 关于本溪组的探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据了解其研究历史可追溯到 1869 年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 .Richthofen),他在本溪组的煤系地层中采到一些化石,之 后欣克(A.Schenk,1882)又对这些化石进行研究,建议其应为晚石炭世[6]。20 世纪初,赵亚曾于 1925 年对本溪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又于 1926 年正式命名本溪 系[6]。此后,李四光、盛金章、尹赞勋、王钰以及张文堂等都对本溪系的古生物 和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安太庠、刘发、米家榕等也都对本溪组的研究做出 了贡献。 1995 年,金建华对本溪地区本溪组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即划分为:木盂子 组、田师付组和狭义的本溪组[7]。 1999 年,金建华,米家榕研究了辽宁本溪的田师付地区,对其早、中石炭 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在这一地区早、中石炭世的沉积环境有 所不同,分别为:滨岸沼泽环境、海湾-泻湖环境、正常的浅海环境[8]。 2003 年,彭玉鲸等通过研究,证明了本溪组的岩石地层有穿时性[9] 2005 年,王成源等初次在本溪组上部发现了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的标准牙形 刺化石;并且在蜓和珊瑚等化石研究中也有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极可 能是从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 2007 年,高金汉等重新实测了本溪牛毛岭本溪组剖面,并将该剖面划分为 三段:复州湾段、新洞沟段和湖田段[10]。并提出了古水深是控制各环境因素变 化的重要因素,亦是掌控底栖生物群落取代的根本原因。 2007 年,郎嘉彬,王成源对牛毛岭本溪组剖面上部的牙形刺化石进行了研 究,证明了本溪组的上部处于莫斯科阶[6],而整个本溪组的时代可以考虑为早石 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11]。又于 2010 年对本溪组进行了再次研究,并与国内 外本溪组进行对比[2]。 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着重研究本溪地区本溪组的沉降史及沉积有机质演化。 本溪地 本溪地区本溪组沉积有机质演化 第四节 材料与方法 当前研究的岩石标本及化石材料是采集自辽宁本溪牛毛岭本溪组剖面、窑子 峪本溪组剖面及孔家堡子本溪组剖面。采集化石及化石碎片共 95 件,岩石标本 23 件,Ro 标本 9 件(见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