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前赤壁赋意境生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前赤壁赋意境生成

解读前赤壁赋意境生成   《前赤壁赋》是北宋最有成就的文学家苏轼的作品。1079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承受了残酷的身心折磨,身陷囹圄103天后,被贬职黄州。1082年7月,已年近半百的苏轼于这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写下了这篇传颂千古的文赋。尽管政治失意,人生坎坷,但苏轼在文中并没有表现出思想情感的颓废、写景状物的灰暗;相反,这篇标志着宋代文赋最高成就的文章,以浪漫的笔调表现了清风月夜的舒雅美景,泛舟江上饮酒赋诗的超然脱俗,主客争辩探讨人生宇宙的旷达情怀。清风明月,水光接天,举杯吟诗,作者在无欲释然的既望之夜,体味着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人生快意,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哲理情趣,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物我两忘、超然脱俗、和谐悠扬的意境。这种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意境,很值得去品味和探讨。我们不仅要立足文本,还要用立体化、多元化的历史眼???,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哲学渊源和美学追求中去解读其生成原因。   一、和谐超然意境是苏轼从人生的落寞沧桑中悲情解脱的归宿   胸怀大志是中国文人志士共有的特征。尽管北宋较之唐代是一个内敛的时代,苏轼少有自言壮志的豪言,但他的政治抱负却一直包容在他的诗词言论和人生经历之中。苏轼自幼“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深得欧阳修的青睐,早年即“奋励有当世志”。然而,他的政治仕途却并不顺利。从政之后,王安石新政开始。苏轼其实很想在这历史的变革时期为国为民献计献策,化解社会矛盾,以实现济世安邦的理想。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这使他不仅和变法派不相容,又和保守派相矛盾,常常身处政治夹缝之中。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由于倾向保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新党失势,保守派执掌政权,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此间,苏轼对执政后的保守派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并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受到保守派的排挤。宋哲宗亲政后,改革派再度执政,苏轼因曾依附旧党被贬至岭南惠州,后又被贬至海南儋州。   这样一个坎坷曲折的人生履历,表明苏轼在当时的社会浪潮和政治舞台上,历经了怎样的摔打和磨砺,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抗争,承受了何等的压力和愤懑。他一次次跃上人世的浪峰,又一次次被弃之出世的沙滩,在每一次艰难的回眸后,独自咀嚼着“寂寞沙洲冷”的隐痛和忧伤。“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这一份叹息和落寞,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一颗受伤的心。   心之伤痛,何以为疗?怡情山水,阅览自然,是让生命升华的积极途径,是精神超脱的美满归宿。在炎黄文人的史册上,这个归宿宁静淡泊了许多沧桑的心,于是便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乌台诗案”到贬职黄州是苏轼人生走向多变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黄州4年多的艰辛生活中,苏轼躬耕几十亩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在田园生活中体味自我,思索人生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这是他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从精神上进行自我探索的悲情解脱。这种悲情解脱使他展现出了这样的睿智:在大自然的无尽藏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为疲惫的心灵安置一个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前赤壁赋》的这种从自我解脱中走来的和谐超脱的意境之美,不仅让我们深受感染,也打动了历代文人墨客。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前后赤壁赋:“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二、和谐超然意境是佛道哲学思想在苏轼生命体验中的显现   《前赤壁赋》第一段就把读者带进了一种空灵超脱的美妙意境中。既望之夜,月出于东,风清水?o,白露茫茫。作者举酒属客,吟诗漫歌,任小舟逍遥所往,似将离世飘摇,羽化登仙。每一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对此都倍感亲切,产生浓烈的审美认同和情感共鸣。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主客相谐,物我相和,层层推进,恰似道家修炼垂成,得道升仙的幻化过程,包容了顺其自然、超然隐逸的道家哲学思想。同时,又体现了作者面对有缺陷的人生进行的内省式自我修行,折射出了超脱顿悟的佛家哲学思想。   苏轼与佛家思想渊源颇深。他家世信佛,自小就受到了佛家思想的熏陶,一生结识了很多高僧,如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佛印了元等。被贬黄州后,每日素食斋戒,诵经念佛,经常到黄州城南安国寺敬香拜佛,怡然静坐。佛教的哲学影响在他的其他作品里也有体现。例如,他在《赠东林总长老》一诗中写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诗中的佛语禅意,空灵妙悟,展现了佛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苏轼思想也长期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苏轼八岁时,祖父送他去天庆观跟道士张意简学习,非常喜爱诵读《道德经》,青年时常读《庄子》,仕途遇挫,被贬黄州后,更是潜心钻研佛学和道学,“道法自然”的超凡遁世思想更加徜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