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宝宝怪异行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宝宝怪异行为

解读宝宝怪异行为   乐乐特别爱吃手指;晴晴每晚都要抱着毯子才能入睡;贝贝喜欢自言自语,他有个想象中的好朋友;宇宇喜欢玩弄自己的“小鸡鸡”……这些孩子的行为真是令人纳闷!   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令人纳闷的行为,这种“怪异”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令家长纳闷的行为是孩子特有的自我安慰行为,是他们发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情绪是指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出现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伴随着行为上的变化,孩子们也不例外,当他看到妈妈离开时,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当他感到饥饿、口渴时,会出现悲伤、害怕、焦虑不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他就会用自我安慰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感到舒服。   孩子的自我安慰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自我安慰行为:      有魔力的手指头      壮壮都上中班了,但他还是整天把手指头含在嘴巴里,连手指上的指甲都被他啃得光光的。妈妈不停地提醒壮壮不要吃手指,但手指头的魔力实在太大了,妈妈的每次提醒都以失败告终。   分析:孩子一出生就会吮吸,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是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的,他们用嘴巴去“品尝”周围的世界。而且,无论是从形状的大小、软硬的程度还是方便程度来说,自己的手指是孩子最好的吮吸物,所以,吮吸手指是孩子最早和最普遍的自我安慰行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手部动作的发展,过了口欲期,大多数孩子逐渐学会用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逐渐不再吮吸自己的手指了。但一部分孩子在饥饿、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如果偶然发生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超过4岁,孩子依然非常频繁地吮吸手指,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固定下来形成习惯。   吸吮手指还会引起其他一些问题:   (1)吸吮手指时容易将病菌带入口中,会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   (2)吮手指会导致手指变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等。   (3)长期吮手指可能会影响下颌发育,造成牙齿排列不齐或上下牙咬合不良,严重者会影响到发音,造成口齿不清。   (4)经常把手放进嘴里吮吸会影响手指肌肉的发育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而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5)社交障碍:如果孩子总是习惯于将一个手指放进嘴里,那他就不能正常完成需要两只手来做的工作,而且,还可能受到小伙伴的嘲笑。   家长的对策:   家长需要耐心和信心,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强硬地将他们的手指从嘴边拉开,这样做可能会加重孩子吮吸手指的习惯。另外,唠叨、笑话、威胁孩子也不是上策,往孩子手上涂抹刺激物就更不应该了,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危害孩子的身体。家长应该采用正面的引导方法:   (1)通过看图书、讲故事告诉孩子,咬手指是不卫生的,不利于身体健康,让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好的。   (2)吮吸手指可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是否有潜在的压力,给孩子一个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   (3)和孩子约定,只要停止吮吸手指,家长就给予奖励。      如影相随的小毯子      每天睡觉前,晴晴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晴晴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这几天,晴晴的情况似乎更严重了些,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晴晴的妈妈很苦恼,担心孩子得了“恋物癖”之类的心理疾病。   分析: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依恋”。在2岁之前,孩子的依恋对象比较固定,一般是与他具有最亲密关系的照料者。一旦与依恋对象分离,他们会出现分离焦虑和怯生现象。在3岁左右,孩子有了自主性后,他的依恋对象会发生一些变化,不再完全局限于人,还会形成对物品的依恋。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依恋毯子的婴儿比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会依恋那些比较柔软的玩具,比如布娃娃、毛绒玩具等。   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1)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孩子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但是,有些父母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感,得到依恋。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将自己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某些特定的物品,从中获得安慰。   (2)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实验研究得出动物有“皮肤饥渴”的现象。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们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们的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物品。   危害:严重的恋物行为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