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咏梅诗对梅花审美意蕴提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苏轼咏梅诗对梅花审美意蕴提升

论苏轼咏梅诗对梅花审美意蕴提升   [内容摘要]宋代,咏梅诗的创作渐趋繁荣,梅花的审美意蕴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当中,苏轼的咏梅诗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托物咏怀,使梅花的审美意蕴发生质的改变。他从“神”入手,整体把握梅花气韵;着重描写月下之梅,用“月”这个特殊意象来烘托塑造梅花形象;提出“梅格”是苏轼升华梅花审美意蕴的集中表现。   [关键词]咏梅;神韵;月下之梅;梅格   [作者简介]谢新香,暨南大学中文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宋代的咏梅诗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的统计,现存宋代咏梅诗几乎是宋以前同类题材诗歌总数的50倍。在宋代,梅花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审美意蕴和象征意义,从众花之中脱颖而出,引起众多文人的关注和青睐,纷纷歌咏唱和。无论取象或是立意,宋人吟咏梅花较之前人都有本质的不同,“《离骚》偏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①。林逋是宋初第一个刻意咏梅的诗人。在他仅有的八首咏梅诗中,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二首》)一联最为脍炙。林逋用隐者的心性来观照梅花,描绘梅花的清雅幽姿,寄梅花以闲雅淡泊的隐者志趣,在立意上超越了前代以时序变迁、物色荣谢为主题的咏花诗作。但是,林逋笔下的梅花寓意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品格。   林逋之后,苏轼对咏梅诗的贡献最大。苏轼一生咏梅42首,艺术成就也远在林逋之上。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这样写道:“林和靖赋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云:‘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和靖之气遂索然矣。”②苏轼咏梅,不仅从神似入手写梅花的色、香等生态特性,更以环境烘托梅花形象,把自身的宦海沉浮、入世历炼的人生体验注入梅花形象之中,塑造了“梅格”,使梅花成为独立完整的审美对象,把梅花引入主流仕大夫文人的审美视野。      一      苏轼认为???诗和作画在创作精神相关学意义上有相通之处、因而常把二者相提并论,“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③。“意”和“形”、“意”和“名”在这里都是指“神”和“形”的意思。对于作响而言,作画的目的不在“画形”,而在于传“神”;对于作诗而言,则强调在整体印象上要达到“神”似。苏轼对梅花的观照就是从“神”入手,以“神”主“形”,“神”统摄每一个细节。如写梅香,苏轼有:“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人岭头梅。”(《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虽然,南朝以来的诗人已经开始描写梅香,有“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苏子卿《梅花落》),“雪含朝螟色,风引去来香”(李峤《梅》),“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柳宗元《早梅》)。但由于立意不高,这些描写只停留在表象,从诗中看到的梅花也只是局部而已。到了林逋,用来形容梅香的有“暗香”“清香”“寒香”等几种,较之前代有所创新,可是梅香只是疏影斜枝的陪衬物,并没有融入到梅花整体精神小去。另外,香味本来就是一种不容易形容的感觉,假以浓、淡、清、幽,都难免有些抽象。若用参照物进行比对,就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感性化。苏轼用古代的名香“返魂香”来比喻梅:香: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返魂香,月氏国献。”《十洲记》中则给这种香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说它不仅在百里之外就能闻到,而且还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这样对比虽然只是为了突出梅香,但是梅花超凡脱俗的身影已经透过梅香,立于眼前了。      二      纵观苏轼的咏梅涛,吟咏的绝大部分是月夜中的梅花。“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阁,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虚梅花》)。“多情立马”为的是等待日落月出,一览月下梅花的妙姿。“竹外一枝斜更好”一句化用了林逋的诗句,由于背景环境的改变,使意境越发显得明净通脱,而在林逋之上了。《诗人玉屑》评价此句说:“语虽平易,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处”④,有“随意造语”之妙。   “月”在中国文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特别是有唐以来,这个意象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意蕴。它是中国士大夫高雅闲静、超尘脱俗的精神追求之写照。把梅置于月下,用皎洁清冷的月光渲染明净雅洁的环境,烘托梅花清逸高洁的品格。对于“梅”而言,其审美内涵直到宋初才开始有别于其他一般的花木,但是还没有作为具有特殊象征意蕴的独立审美对象被广泛接受。苏轼假以“月”来烘托,反复吟咏,无疑使“梅”和清雅疏秀、冰清玉洁之物齐美无间了。   月下赏梅,一方面是诗人特立独行个性的体现;另一方面,皎洁的月光和明净梅花交相呼映,梅花少了几分白日里的明艳,越发显得淡雅高洁,夜月里多了些横斜参差的青枝,更平添几分幽峭。“梅”和“月”的美相得益彰,赏花情趣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