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瘿蚊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研究.docVIP

蘑菇瘿蚊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蘑菇瘿蚊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蘑菇瘿蚊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摘要 通过培养观察,蘑菇瘿蚊幼虫的适宜温度为16~18℃,相对湿度为80%~90%,在菌丝和子实体上主要是无性繁殖,6~8d繁殖1次,每条老熟幼虫可产生6~17条小幼虫;蛹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气温35~38℃、相对湿度50%~60%条件下,可存活52d。对漳州3个蘑菇主产区蘑菇瘿蚊发生情况调查:子实体感染率10.6%~18.8%,菇房污染率33.3%~42.9%,主要以成虫在蘑菇菌丝阶段进入菇房产卵繁殖,蘑菇生长期以老熟幼虫无性繁殖的幼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蘑菇休闲期蘑菇瘿蚊以蛹的虫态存活,主要栖息地为蘑菇培养废料堆积地、菇房周边垃圾粪土和菇房内残留废料。   关键词 蘑菇瘿蚊;生物学特性;危害;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 S43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3-0066-02      蘑菇瘿蚊,也称真菌瘿蚊,主要为害蘑菇、木耳,由于个体较小,嗜好附着于菌柄的绒毛下取食和菌盖的菌褶中钻蛀,影响蘑菇的产量和品质;在加工上,该虫体不容易从菇体上洗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蘑菇产品的出口。谭琦(1986)在上海发现主要危害蘑菇的瘿蚊种类为真菌瘿蚊;李妙金(1989)对上海地区瘿蚊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该虫的最大特点是幼虫可进行幼体生殖,繁殖周期短,出菇期1周可繁殖1代,危害绒毛菌丝和子实体。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们针对该虫的发生、危害以及生活史各期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生物学特性观察   采回受害的蘑菇子实体,在可调放大镜下挑取大小均衡的幼虫,接种备用。   1.1.1生活史各期培养。培养基为阴性的蘑菇菌丝培养料,装入500mL 烧杯,表面撒上少许干净细土,用湿球保湿,杯口用60目防虫网包被(防止幼虫逃逸)。接种后分别置于气温6℃、16℃、25℃和36℃,相对湿度85%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在体视镜和数码显微镜下观察、测量。   1.1.2幼虫生殖培养。虫体采用刚从老熟幼虫复生的幼虫,接种于去掉菇柄的菇盖菌褶中(直径10~15mm),置于160mm的培养皿中,在室温16~18℃、相对湿度85%条件下培养,每天观察1次。   1.2发生情况调查   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在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龙海市角美镇、长泰县武安镇等3个蘑菇主产区的46个菇房(每个菇房约300m2),每个菇房取50个菌盖直径为15~30mm的二潮鲜蘑菇检查,测算各产区的菇房虫房率、子实体虫菇率和虫情指数。   蘑菇瘿蚊虫情指数分级标准:   1级:整个菇体有虫10头以下;3级:整个菇体有虫11~30头;5级:整个菇体有虫31~60头;7级:整个菇体有虫61~100头;9级:整个菇体有虫100头以上。   1.3季节消长情况调查   1.3.1越夏调查。2007年5~10月份,每月采集阳性菇房内残留物、菇房周边垃圾粪土和培养料废料堆积地的土杂物,每份样本10g,镜检虫态。   1.3.2侵染途径和消长规律调查。①培养料堆制期虫口调查。在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翁建村采集堆料地上残留物23个样品进行镜检,计算虫口数。②菌丝生长期(覆土前)成虫调查。在长泰县武安镇珠坂村采用果实蝇诱杀喷雾剂,薄层喷雾在20cm×15cm的复膜纸板上,制成诱虫板。从播种后第5天开始至覆土,每天挂4个诱虫板在菇房内窗口处,记录诱捕的成虫数。③各潮菇体上幼虫虫情指数调查。在龙海市角美镇吴宅村分别对Ⅰ、Ⅱ、Ⅲ潮冬菇和Ⅰ潮春菇,5点取样法采集菌盖直径为20~30mm蘑菇子实体60~72个,调查虫菇率和虫情指数。      2结果与分析      2.1各期形态和习性   2.1.1成虫。体长1.02~1.18mm,展翅1.92~2.65mm,身体念珠状,每节有环生羽毛;头和胸呈黑色,复眼大而左右相连;腹、足和平衡棒多数为桔红色,少数为淡黄色,腹部8节,末节有2个尾突状外生殖器,雄虫腹末有一钳状抱雌器,雌虫腹部尖细;足细长,基节短;翅脉简单,有3根纵脉。成虫一般在白天羽化(光照刺激下晚上也可羽化),羽化后的成虫在1~2h内出现交尾,雄虫交尾后很快死亡,雌虫在培养料或土缝间产卵,一般产卵数为14~31个,产卵后虫体静止不动后死亡。   2.1.2卵。长圆陲形,(0.22~0.27)mm×(0.05~0.06)mm,乳白色到淡黄色。在相对湿度85%、温度分别为18℃和25℃下,卵期为4d和3d。   2.1.3幼虫。呈纺锤形蛆状,由卵孵化的幼虫体长0.2~0.3mm,白色;由老熟幼虫破壁复生的幼虫,体长1.22~1.53 mm,淡黄色或白色;老熟幼虫体长2.3~3.1mm,桔红色或淡黄色,无足;在中胸腹部有1个分叉褐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