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石鼓书院历史沿革与作用
论石鼓书院历史沿革与作用
摘要: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学府,在我国古代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不幸的是,1944年6月,却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关键词:书院:石鼓书院;石鼓文化:《石鼓书原记》
中图分类号:B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3-0022-03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山,“石鼓江山锦秀华”,石鼓山是誉满三湘的“衡阳八景”之一,石鼓书院这座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学府更是在我国古代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的崇高声誉。但不幸的是,1944年6月,书院故址却毁于日军炮火,这成为我国教育界、文化界和衡阳人民的一大憾事、一大损失。2006年6月21日,衡阳市政府本着“再现千年学府的历史风貌,将石鼓书院建设成集讲学问道、觅古探幽、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胜地”的理念,投资1207万元重修石鼓书院,计划于2007年春节前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重修石鼓书院不但是衡阳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为彰显和弘扬石鼓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文化界的一大幸事。
一、石鼓书院是萌芽最早的书院之一
书院是我国自唐朝末年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集贤殿书院。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以所在地命名。清乾隆《清泉县志-学校志?书院》称:“石鼓书院在石鼓山,旧为寻真观……元和间士人李宽结庐读书其上。”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衡阳士人李宽因寻真观之旧址,购屋读书其中。当时的衡州刺史吕温慕其名,曾上山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以记其事。“闭院开轩笑语阑,江山并入一壶宽。微风但觉杉香满,烈日方知竹气寒。披卷最宜生白室,吟诗好就步虚坛。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在唐朝末年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李宽创立的书院只供自己读书,并不招徒授业,“愿君此地攻文字”就是对李宽书院性质准确而贴切的注解。“自李宽居石鼓,为书院得名之始。”李宽创立的书院为石鼓书院确立了较早的办学渊源。据史书记载,在北宋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中,白鹿洞书院起始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诗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于其中,岳麓书院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智璇二僧在岳麓山下建屋办学,雎阳(应天府)书院的前身是后晋(936-947年)杨悫所办的私学,嵩阳书院可追溯到唐清泰年间(934-936年)进士庞式和南唐学者舒元、道士杨纳等人在嵩阳观聚课生徒,宋真宗时期(997-1022年)处士侯遗在三茅山开办茅山书院。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只有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比石鼓书院更悠久,石鼓书院是最早确立雏形的书院之一。同时,石鼓书院因为建在素有“湖湘第一胜地”之称的石鼓山而得名,并且一直援用至今。
二、石鼓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尽管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书院作为一种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实现了国家统一,结束了自唐中叶、五代以后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士心向学。然而当时的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以满足立国之初对于大批治术人才的需要,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明嘉靖《衡州府志?石鼓书院》云:“唐元和间邑人李宽构屋读书,宋至道间邑人李士真即其遗址重建。”宋至道三年(997),李宽族人李士真,援李宽故事,呈请郡守在李宽读书故址复修石鼓书院,“会儒士讲学”其中。其后,石鼓书院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了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由“年德老成”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设置了学田,使书院的办学经费有了一定保证;第三,书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除了聚徒讲学之外,还从事学术研究、祭祀、藏书、刻书等活动。明嘉靖《衡州府志?石鼓书院》云:“景佑间集贤校理刘沆以书院上请,始赐额并学田。”景佑二年(1035),宋仁宗根据衡阳郡守刘沆的奏请,赐“石鼓书院”匾额并学田。此举带来了三种效应:一是石鼓书院由于朝廷的褒奖而名闻天下,据明嘉靖《衡州府志?石鼓书院》记载:于是石鼓“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称四大书院焉”。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