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伊芙琳心理线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伊芙琳心理线索

解读伊芙琳心理线索   摘 要:本文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角度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中的心理线索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解析:人格结构解读、压抑解读以及移位和浓缩解读,探索了弗氏理论对现代文学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心理线索;弗洛伊德理论;人格结构;移位和浓缩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0-0150-3      心理分析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著名派别,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建。近几十年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学者们还饶有兴趣地通过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来探索心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受弗洛伊德影响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罗曼?罗兰等人就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这一理论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通过冗长的心理分析使人物的内心外向化(胡经之,1989: 78)。詹姆斯?乔伊斯,面对这股汹涌精神分析学说浪潮的冲击,不可能无动于衷,他的许多作品,包括这篇《伊芙琳》和意识流巨著《尤利西斯》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弗氏理论烙印。      1. 伊芙琳在都柏林的生活      《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的第四篇作品。作为20世纪的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他年方二十五之时以十五篇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为当时相对受到冷落和缺乏方向的英国短篇小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Hugh, 1956: 101)。这部集子的所有故事都以作者的家乡都柏林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那里的街道、集市、教堂、酒吧和学校,深刻地揭示了都柏林人同僵死的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试图逃离其间失败后的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   《伊芙琳》(Eveline)是反映“青春期”的第二组中的第一篇,在整部集子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篇小说首次展示了《都柏林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试图逃避瘫痪的社会现实以及逃避的最终失败。十九岁的女主人公伊芙琳对都柏林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伊芙琳的母亲已经去世,而父亲是个恶棍,平日对她十分凶悍。“现在她要像其他人那样离乡背井了”(胡亚敏、李公昭,2002:10)。“今晚,她将同弗兰克一起去开辟新的生活”(胡亚敏、李公昭,2002:10)。她将搭乘夜班船与他私奔,成为他的妻子。但乔伊斯随即展示了逃避的主题:伊芙琳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她无法忘却自己对家庭应负有的责任。但另一方面都柏林沉闷乏味的生活简直让人感到窒息。所以当轮船正要起航时,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伊芙琳却动摇了,退缩了,并最终放弃了。   整个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傍晚掌灯时分,女主人公坐在面朝大街的窗前,眼前晃动的是熟悉的街景和同样熟悉的家居环境。全篇洋洋洒洒,大部分都只是伊芙琳的个人内心独白,丰富,犹如潮水连绵不绝。通过对这场心理独白的剖析,一个既无法逃避现实又无力追求理想的都柏林姑娘让人感伤又发人深省。在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为解读伊芙琳的心理线索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基础。      2.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解读《伊芙琳》中的心理线索      2.1 人格结构解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在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身上,这三个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本我,作为人格的建筑基础,是人格中模糊不清、捉摸不到的一部分。有关本我的点滴知识是从对梦幻和神经过敏症的研究中获取的。本我的唯一功能是尽快发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引起的兴奋。本我的这一功能可以实现生命的最基本原则,即弗氏“唯乐原则”。弗洛伊德把本我说成是真正的心理现实。但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易又不可避免,这时就需要人具备一个新的心理系统,即自我。自我不受唯乐原则的指导,而是受唯实原则的制约。唯实原则的目的是把能量的消耗一直推迟到满足需要的真正事物被发现或产生的时刻。因此自我可以被看作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起桥梁作用的那些心理过程的复杂结构。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是超我,它代表着理想的东西而不是现实的东西;超我是人的道德准则。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调节那些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危及社会安定的各种冲动。简单说来,我们可以把本我理解为放纵的情绪,自我是理智和审慎,超我则是道德感、荣誉感和良心。   小说《伊芙琳》其实就是女主人公伊芙琳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冲突、调整和妥协。小说一开篇就把女主人公伊芙琳置于一个令人沮丧、希望沉沦的时刻:“一天中的黄昏,看着窗外了无生趣的街景,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儿时嬉戏玩闹的欢笑场景;扫视屋内同样了无生趣的家居布置,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她男朋友弗兰克同她一起私奔的约定。在19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