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翻译策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鲁迅翻译策略

论鲁迅翻译策略   摘 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247―03      一、引言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8226;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目前,很多学者、专家认为:鲁迅在多年的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目的明确且极其重视目的的实现。因为自步入翻译领域以来,他就以翻译来启蒙国民、思考和把握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均以实现上述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郭延礼总结出鲁迅翻译的四大特点,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如下:第一,鲁迅早期的翻译受到梁启超开启民智、文学救国论的影响,不论是从他的选材还是他为译作写的序跋中均可以看出。第二,是鲁迅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鲁迅先生一开始翻译活动,就有自己明确的宗旨和目的性,他译介作品在选材上是很审慎的,即必须有助于开启民智和救国新民。③李载道说:“鲁迅从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改造社会服务……鲁迅还有意识地将外国新文艺流派介绍到中国来……以打破当时翻译界的冷落与寂寞,使翻译更好地适应民族民主革命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而鲁迅本人为了实现其觉世、醒世的翻译的目,采取了“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   (一)译本选择――拿来主义   选择译本,鲁迅始终坚持“拿来主义”,即选择翻译的作品必须利于借来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改造中国的社会。他认为翻译“首先的目的,就在于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④。鲁迅早在1903年编译的小说《斯巴达之魂》的译序中指出,之所以选择翻译这篇小说,是因为“斯巴达之魂”“凛凛有生气”,可用来激励中国的青年学习古斯巴达人的战斗精神,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的文本选择十分广泛,包括英、法、美等国的作品,但更偏重于东欧和北欧弱小国家和民族的作品。鲁迅在重印《域外小说集#8226;序》中曾说:“我们在日本的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文学这件事”⑤。因此,鲁迅选择了欧洲当时优秀作家的严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一个青年的梦》是鲁迅中期翻译的日本作品之一,这是一部促进人性觉醒、充满了反战呐喊的作品。鲁迅认为“这剧本也很可以医许多中国旧思想上的痼疾,因此很有翻译成中文的意义”⑥。鲁迅后期最重要的翻译作品是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此外,他还翻译了《竖琴》、《表》、《俄罗斯童话》等用意深远的作品。在后期翻译活动中,贯穿于早期、中期的对翻译目的的明确性和对译文的高度责任感使他的译本选择自始至终体现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   (二)翻译语体―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