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尚任桃源情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孔尚任桃源情结

试论孔尚任桃源情结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桃源情结,其渊源有二,一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桃源(简称桃花源),二是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条中的天台山桃源(简称天台山)。其内涵,或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憧憬,或是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憧憬,实质上都是一种梦,一种追求。这种包括两层蕴涵的桃源梦,自晋至清,绵绵不绝,其中清初文人的桃源情结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方面,孔尚任具有代表性。就诗文中的表达而言,其桃花源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早年隐居过的石门山的眷念,其天台山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桃花”、“桃花扇”意象的钟爱。他精心结撰的《桃花扇》更是“桃源梦”与“天台梦”的融汇,堪称表现桃源情结的一个典型。细读《桃花扇》,可以发现其中的正面人物始终在追寻桃源梦、天台梦,却又时时从梦中惊醒,渡尽劫波,大彻大悟,直至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不尽之意于花光扇影之中。桃源情结是一个深入剖析孔尚任心态的新视角,也是一个透彻理解《桃花扇》的新路径。   关键词:桃源情结;桃花源;天台山;石门山;孔尚任;《桃花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147-007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桃源情结,其渊源有二,一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桃源(简称桃花源),二是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条中的天台山桃源(简称天台山)。这两个桃源故事都创造了一种令人向往的境界,都写了一种梦,一种追求。[1]其内涵,或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憧憬,或是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憧憬,在故事的叙述人看来,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人生诉求,是值得肯定、值得捍卫的美好愿望。这种包括两层蕴涵的桃源梦,自晋至清,绵绵不绝。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指出,清初文人的桃源情结有其时代特征。在这方面,孔尚任具有代表性,而他所创作的《桃花扇》也堪称表现桃源情结的一个典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桃花扇》是桃花源型故事与天台山型故事的融汇,或者说是“桃源梦”与“天台梦”的融汇。   (一)   康熙十七年(1678),孔尚任三十一岁,是年八月于济南参加乡试未中。重阳后三日,与友人游曲阜城北四十里之石门山,惊为世外桃源,其《游石门山记》开篇云:   石门山一拳石,具五岳之威仪,令游者目不给景,足不给目,直作五岳观,斯奇幻无伦矣。然去鲁城不半百,鲁人世无问津者!乃知渔人有言,人自厌听,桃源不在天上,何至迷旧路哉![2]416   孔尚任将石门山与桃源联系起来,他的理由是:古来便有隐士隐居于此。其《出山异数记》云:   相传古之晨门吏隐于兹。唐张叔明亦鲁诸生也,卜宅其麓。杜子美有《访张氏隐居诗》,又有与《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李太白亦有《鲁城东石门送杜甫诗》。皆其处也。[2]425―426   这里提到两位隐士,一位是“古之晨门吏”,另一位是唐人张叔明,二人皆为鲁国先贤,孔尚任是引以为荣的。晨门吏典故,出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3]15   我们可以这样看:晨门吏本人是出世之人,但他对孔子的积极入世是理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对孔子精神的极好概括,所以钱穆说:“晨门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4]作为孔子的后人,孔尚任对这位晨门吏是充满崇敬之情的。在孔尚任诗集中,还有一首《石门桥仲子祠》:   晨门鲁国贤,载之高士传。为鲁守石门,遗迹在鲁甸。山幽林壑佳,隐者恣游衍。兹境大道旁,风扬尘一片。旷野斥卤乡,高士奚所恋?孔氏家于鄹,子路家于卞。负笈往来频,石门息其倦。细绎问答辞,乃是乡邻谚。一夕成千秋,芳躅天下羡。燕赵借佳名,立祠设时荐。故山茅屋中,秋灯照宿燕。[2]217   在孔尚任看来,晨门吏既是一位隐士,也是一位智者。诗篇称晨门吏为“高士”,表现了对他的景仰。可以说,在孔尚任由隐而仕,又由仕而隐的生命跋涉中,有两位鲁国先贤的身影始终导引着他,一位是他的先祖孔子,另一位就是晨门吏。   与张叔明有关的是杜甫的《访张氏隐居诗》,即《题张氏隐居二首》,一首七律,一首五律。这两首诗,仇兆鳌《杜诗详注》题下注:   鹤注:《旧唐书?李白传》云:少与鲁中诸生张叔明等隐于徂徕山,号为竹溪六逸。又子美《杂述》云“鲁有张叔卿”,意叔明、叔卿止是一人,卿与明有一误耳。不然,亦兄弟也。是诗张氏隐居,岂其人欤。此当是开元二十四年后,与高、李游齐、赵时作。[5]8   “鹤注”是仇兆鳌转引宋人黄鹤的注释,意谓张叔明、张叔卿是否一人,尚未确定,而对“石门”亦未确指。但孔尚任自有其解,认定“石门”就是曲阜石门山,其《游石门山记》写道:   环中峰而北,入梧桐峪……峪口半亩桑麻,数家烟火,楚楚多致,问村人知是张氏隐居。张氏字叔明,竹溪之逸民,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