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孝文化流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孝文化流变

试论孝文化流变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文化,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孝文化在每个时代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本文着重分析孝文化的流变及其特质,旨在探究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流变;价值;重构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0-02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中,孝居其首。《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古代流变   《周书·谥法》言:“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南宋之后,《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由唐玄宗李隆基为之作注。中国传统的书籍目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居首,而《十三经》更是其精粹者。《孝经》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义言:“夫孝,德行之根本也。释‘先王有至德要道’。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之为本也。云‘教之所由生也’者,此释‘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谓王教由德而生也。孝道深广,非立可终,故使‘复坐,吾语汝’也。”   孝文化在历代的发展演进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汉代对孝文化的发展和弘扬高度重视,自汉起确立“举孝廉”制,取用“以孝治天下”的政策。以孝为本,成为任命官员的标准。汉朝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谥号前都有“孝”字,意欲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而后有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孝元皇帝等。汉代对孝者有丰厚的奖赏制度。《后汉书·江革传》载“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制诏齐相曰:‘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如何?’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致羊酒,以终厥身,如有不幸,祠以中牢。”由此可见,孝文化在汉代备受统治阶级的青睐,孝文化对于汉代的人才举荐和安稳社会的维持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魏晋时期,玄学之风大盛,儒家学派的影响相对减弱。此时统治者仍标举以孝治天下。太始四年,武帝诏“士庶有好学笃信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道:“(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位,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然而,魏晋时代的统治者多通过政治权谋对孝文化进行纾解和诠释,个中虚伪性自为士族所不齿。如《宋书·孝义传》:“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至采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时名士抛却了统治者的虚伪布道,追求真挚性情的坦露。《晋书·阮籍传》载“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着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正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北朝推崇儒学,讲求治经,重视礼教。《北史·儒林传序》概括为:“大抵南北所谓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可见经学方面,南人尚玄学而北人重儒术。罗宗强先生指出:“自十六国以迄北周,始终没有存在玄学风气,既没有玄谈的圈子,也没有以玄谈为高洁、为风流高雅的舆论。”   隋唐之时,孝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首先,当权者对于权力的争夺,致使父子、兄弟之间相互倾轧,对于孝道的教说恐避之而不及。其次,儒释道三家杂糅并峙,儒道较之当时相对得势的道家和佛教,呈现出薄弱之态。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关系到明清时期对于孝的认识,昭示着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这种扭曲的发展,致使孝文化渐趋于极端,以致无视人性,悖逆自然。   二、现代发展   二十世纪初期,农业社会体制土崩瓦解,传统孝文化所依赖的基础也不复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文化先驱们开始质疑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曾说:“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饰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当然,在这场以“打倒孔家店”为名义的运动中也包含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批判。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主体,支撑中国封建社会,使之得以存在并延续。这些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宣扬,深筑于国民性之中。陈独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