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代徽州进士分布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宋代徽州进士分布特点

试析宋代徽州进士分布特点   [内容摘要] 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徽州进士崛起的文化土壤。徽州进士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这一特点从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以及尚文重教之风气成就了婺源籍进士在徽属六县进士中的魁首地位。在姓氏分布上,汉至隋唐时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大姓名族占据垄断地位。这些特点折射出徽州经济、教育以及地方宗族制度的历史风貌。   [关 键 词] 宋代;徽州;进士。   [作者简介] 赵 龙,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      目前学界对宋代徽州进士的研究比较薄弱,笔者仅见一篇专题论文①。然宋代徽州因县学、书院及私学发达,科举登第之士众多,学者名流迭出,故对此群体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试对宋代徽州进士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做一番探究,以期进一步加深学界对宋代徽州人文生态的了解,亦可遥相呼应于当今学界方兴未艾的明清徽州文化景观研究。      一、宋代徽州进士的空间分布      今之研究者对宋代徽州进士数的统计众说纷纭,个中原因在于,他们统计的依据是某一种方志而未参详其他。而方志记载存在缺漏、误刻等情况,如若不加考辨,难免造成较大误差。笔者据所见诸种方志参详其他文献加以考校,统计得出确考的两宋徽州进士约740人左右(详见表一)。   宋代徽州进士的空间分布极为不平衡,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明清②。两宋时期,婺源、休宁、歙三县占据三甲,婺源进士数为283人,占总数的38.24%,而黟、祁门、绩溪三县的进士总和还不及婺源县。   据上表可以看出,婺源籍进士在徽属六县之登科者中雄踞首位,究其原因,与婺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商业发达、文风昌炽关联甚密。   第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徽州人“四民之业,无远不届”③,而“婺源阻五岭,其趋鄱阳径易”④“其途为三吴百越商旅之所必经”⑤。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婺源在宋代商业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婺源商人发达后将一部分资金输回本乡,资助家族子弟从学,从而为婺源士人顺利登第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第二,婺源因山阻隔,与徽州其它五县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多,却与江西甚密,民俗相近。史载:“唐末常使总浮梁、德兴诸县盐榷,且专其兵与鄱阳通封疆,则民俗近之。前世贤吏多表其民之良以为劝。”⑥宋代,江西乃经济文化甚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受其影响,婺源尚文风气较徽州其它诸县更为浓厚。徽州最早的义塾即出现在婺源。徽宗政、宣年间(1111―1125),婺源人汪绍“始作‘四友堂’于其乡,以居四方学者”⑦。义塾,亦称义学,由热心于劝学之人创办的蒙养教育机构,以收教孤寒宗族及乡里子弟。可见,婺源士人对文教的重视程度。   第三,朱熹及理学的影响。朱熹祖籍婺源,绍兴二十年,朱熹以新第进士荣归故里。在婺源期间,朱熹与程鼎、程洵等接触交游,讲论诗赋学问。朱熹“得拜君(程鼎),而君辱教诲之,则君益以老矣。然得酒,辄歌呼谈噱,意气犹不衰也”⑧。唱和之气氛浓烈。作为“朱子阙里”的乡人,婺源人对其崇拜大大超过了徽属其他各县。朱熹的十二位徽州籍高徒中,婺源籍的就占了五人⑨。朱熹及其门徒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婺源文风要远盛于其他各县。“婺人喜读书,虽十家村落,有讽诵之声。向科举未停,应童子试者,常至千人”⑩。婺源学子谨遵朱子的教诲,一心只读圣贤书。故朱子赞曰:“比年以来,乡人子弟愿学者众,而病未知所以学也。”{11}   综上观之,婺源地处连接徽州和江西的要冲之地,有着徽属它县所无之独特地理位置,邻界江西尚文重教之风气深深影响着此地,婺源士人能在徽属六县登科者中拔得头筹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休宁之民经济状况比较富裕。“休宁亟多学者。山出美材,岁联为桴,下?J河,往者多取富。”{12}休宁也是文风昌炽之地,休宁士人热衷于竞奔科举。元人赵?P云:“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而“休宁之学特盛,岁大比,与贡者至千人。”{13}   歙县与休宁紧邻,歙之西接休之东,民风相类。“歙附郭,其俗与休宁近,读书力田,间事商贾”{14}。歙县自义宁(617一618)以来,即是郡、州治所在地,“山川效灵,人文蔚起,几甲于宇内”{15},乃徽州社会政治、文化中心,号称“新安首邑”。南唐保大八年(950),徽州地区最早的县学在歙县设立,入宋后附于州{16}。淳?v五年(1245),紫阳书院创立,宋理宗御书院名。由是,“紫阳书院中萃一时俊杰之士,相与讲明而切究之,以求夫穷理尽性之事,修己治人之方”{17}。由此可见,歙县文风之盛。   综上,休宁、歙县二地,一为经济发达地区,一为州治所在地,优越的环境使得两地受学之人甚多,从而有更多的士子可以有机会登科中第。有研究者指出,宋代徽属六县进士及第出任四品以上高官的共计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