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赤壁三绝对后世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赤壁三绝对后世影响

试谈赤壁三绝对后世影响   摘 要:被文学史称之为“赤壁三绝”的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作品均是苏轼在受到重大创伤“乌台诗案”之后的作品,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本文就创作背景和文学艺术创作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具体的影响态势,以便今人更好的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精神支柱 幻境 情境   苏轼的“赤壁三绝”包括两篇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作品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两篇赋分别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而词作的创作年限在学术界则是各抒己见,但学者们对“赤壁三绝”在文学史和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众口一词的,本文就对其对后世影响进行探讨,从新的视角对“赤壁三绝”的影响进行梳理。   一、从创作背景的相似看“赤壁三绝”的影响   苏轼自小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二十岁刚出头便得到时任翰林学士兼任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正在他可以在仕途中大展拳脚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幸逝世,无奈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回家守丧28个月。嘉佑六年(1061)苏轼启程赴凤翔任判官,知府的副手,而到1064年苏轼刚任满回京,得以留在皇帝身边受以重用之际,他的夫人和父亲先后去世,因此他不得不又再次回乡守丧。熙宁二年(1069)他再次回京,而此时的京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著名的 “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苏轼本着“安静沉稳,循序渐进”的原则向皇帝进言,示意变法不可操之过急,用人也不可提拔过快,因此遭到新党派人士的不满而受到排挤,熙宁四年(1071)被贬往杭州任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在这期间苏轼虽然官职不高,但也为地方百姓做些实事造福一方,同时与书道友人饮酒作诗,生活倒也自在舒适。而新党一干人马对苏轼不断上表朝廷反应新政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恶迹却是心有余悸,因此将苏轼在此期间所作的诗作进行断章取义、妄加揣摩向皇上进言,称苏轼对新法不满,同时并扣上攻击皇上,对朝廷有二心等莫须有的罪名,以致酿成后来对苏轼有着转折性影响的“乌台诗案”。后因皇帝圣明,没有完全听信谗言,以及弟弟苏辙和各位正直同僚的帮忙,苏轼才得以幸免一劫,得以被流放黄州。从此苏轼再没受到重用,生活亦是过得愈发艰难困苦。同时朝廷之中也是动荡不安,新旧两党交替掌权,朝政朝令夕改,加之当时边关的少数民族时常来侵,人民的生活更是在水深火热之中。苏轼虽远在朝堂之外,但却心系国家安危、人民疾苦。纵观苏轼一生才高八斗、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且无辜遭人陷害受难,他心中的种种怨气和不满也只能寄诗酒来得以些许的发泄。这和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遭遇有着不近相似之处。如出身于宋代皇室宗族,却终生受用于异族统治的元代赵孟?,虽然一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始终都是不受统治者的信任,只能寄抱负于书画之中,这种满腔爱国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境遇与苏轼是感同身受的。另有明末清初的许多被称为“遗民画家”的书画家们,也都有类似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受,所以他们也大都像苏轼一样,时常画一些写意画,不在意于所画之物是否与真物像与不像,重要的是能将自己心中那种孤寂、落寞的心境有所依托,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创作的一大乐事。所以苏轼的遭遇和心境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后代诸多的文人书画家都有与其不同程度的类似遭遇,所以后世文人书画家将其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支柱和寄托亦是常有之事,这也造就了元明清时期苏轼成了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并为文人画家不断仿效的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赤壁三绝”作于苏轼在黄州时期,此时的苏轼已是心力交瘁,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劫难之后,他自是感慨万千。据记载,苏轼在黄州期间游历赤壁十余次,面对昔日战火纷飞、枭雄辈出的历史古迹,感怀今世的不幸遭遇、国势衰败,深受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影响的苏轼,不禁发自肺腑地希望当朝当代能够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统帅,因为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一载,元丰四年十二月宋军在与西夏军对阵中,围攻灵州城不果,反被西夏军引决黄河水贯营,导致“大军粮尽,人皆四散”,死伤将士三十多万。苏轼是深知“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百姓疾苦之人,面对如此惨败之局,他是多么地希望朝廷能够有一位指挥若定的统帅来带领自己国家的军队。此种无奈是后世多少爱国志士心中所忧,而苏轼最终却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的潇洒而化解。这种旷达的心胸,这种豪放的情怀是后世不得志文人墨客的楷模和榜样,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慰藉。苏轼的经历和遭遇,以及他在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的顽强、豁达,还有那些传世经典的佳作,为后世有着相近体验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家园,为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