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画结合语文教学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文画结合语文教学初探

诗文画结合语文教学初探   摘要:对于在民办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执着不在话下,可是要想提高他们对文学鉴赏的能力,引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着实有些费力。为此,利用学生特长,根据文学与绘画同属艺术范畴这一根本属性,通过诗文画结合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细描;白描;映衬;环境      漫步在文学中,我们常常会被那里面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所深深吸引,那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文章,就如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首美妙动听的歌,让我们的心执着跳动,让我们的情奔流沸腾,惊叹不已,流恋往返。   可是对于进入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执着不再话下,可是要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着实有些费力。语文在高职院校作为公共科目,在学生眼中视为所谓的副科,可有可无,而专业才是他们进校的目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对语文认识的误区,不仅要在管理上下工夫,更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的确重要,而且对于他们的专业有强烈的渗透、催化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上做了个尝试,利用学生艺术特长,根据文学和绘画同属艺术范畴这一根本属性,我在教学中,把课文中有关人物、事件、景物、环境的描写手法和中国绘画技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文中精彩片断和特写镜头,由学生设计归纳出画题和基调,要求学生作画。   我们知道中国画绘画技法有很多,例如:细描、白描、环境、映衬、渲染等,在实际教学中可用到这些。      一、细描      例如,讲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细描手法,先讲清楚细描又叫工笔,原指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工笔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用详尽的细腻的笔墨,对景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景物加以渲染和描绘。正如作者细致入微、逼真的描摹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特别是对叶子、白花、月光、树色等采用细描手法,如歌如画,似梦似诗的夜景跃然纸上(“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种如景致妩媚、色彩朴素、感觉朦胧的描绘,更加看出作者想在这良宵美景中消解心中的忧愁。画题可设计为“月色下的荷塘”,画的基调突出一个“美”字。      二、白描      再如,讲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先介绍白描原是国画中的术语,它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所描写之状。如描写作者前往湖中写到:“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描写抓住大雪封湖之状,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地的森然寒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其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天地浑然一色原来单调模糊的巨幅素娟有了浓墨的点染,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犹如沧海一粟。为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找到美感,从而再定基调。      三、映衬      又如讲映衬手法,先介绍映衬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这种技法用于写文章时,指从侧面着意衬托描写,使所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它或是以景物衬托人物,或是用人物衬托人物。如《诗经》中的《蒹葭》一文中,主人公隔河企盼、百般追求,渲染出凄清的气氛,然后把诗人置身其中,传神地展现出追求“伊人”始终可望不可及,这种开头苍凉凄迷的环境对诗人幽幽凄婉的心境起着很好的衬托作用。在艺术上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画题可设计为《寻找伊人》,基调定为“似近而远”。      四、环境      以环境作背景来衬托的例子,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用“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表现辞官回家后的喜悦心情。为什么如此美且显得那么恬静、幽雅?在这就需指出诗人笔下宁静的田园生活并不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而是诗人当时心境的一种形象化的反映,而这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由官场回到田园的真实感受,这首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但并非平淡无味,而是淳厚有味,诗人以平常景物入诗,着重摄取景物的精神气韵,只用清淡之笔稍加点染,显得自然本色,平淡之中有华采,质朴之中有风韵,不只看到榆树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还听到深巷犬吠、树头鸡鸣,有静有动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