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湖湘地域经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中湖湘地域经验

诗歌中湖湘地域经验   摘 要:以张惠芬的诗歌为例,分析诗歌的题材、风格等方面与诗人“地域性”的关联。在分析中,结合诗人的生命体验及湖湘地域文化特质,阐释当代湘籍女诗人将地域经验作为一种精神视野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张惠芬 湖湘地域经验 创作特色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视域下当代湘籍女作家研究”(项目编号:13YBB074)   湖湘大地秀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情风俗,桃源洞庭迁客风骚,这些独特的地域风貌形成了特有的   湖湘地域文化特征,而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沁润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湖南籍诗人,湖湘地域经验在他们的诗作中随处可见。张惠芬,湖南桃源人,当代女诗人。张惠芬的诗作无论在题材遴选及艺术追求上, 大都与她对乡土的守望和生命体验有关。 她的作品呈现出湖湘女性生命经验中对家乡的深情,对情感世界的探寻,在现实处境与诗意人生交融中的艺术探索。    一、农耕文化沁润下的乡土情怀    湖南省为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适宜、水系发达,水稻、水产等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九州粮仓”的美誉。天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使湖南有着古老绵长的农耕文化。湖南早期的农业生产在诗歌中就有反映,出现了不少描写农耕场景和乡土情怀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先人们的生活场景,还蕴含着淳朴天然的自然观,务实勤劳的品质以及浓厚的乡土情怀。这些早期文明的影响和农耕文化基因得以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湖南诗人。    湖南当代诗歌中沁润了农耕文化影响,抒写乡土、歌咏乡情是湖南当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审美内容。20世纪80年代,由江堤、陈惠芳、彭国梁等湖南籍诗人发起“新乡土诗派”的诗歌热潮。新乡土诗派诗人注重描绘风土人情,将诗歌写作植根于家园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新乡土诗派”诗歌运动在当代诗坛影响广泛,推动了乡土文化审美。   19世纪法国学者伊波利特?丹纳认为“文学创作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地理)、时代三种力量”[1]232。种族、环境、时代这三者影响渗入到诗歌创作者及作品之中。张惠芬的诗歌创作在湖湘独有的地域文化沁润下,抒写乡土、乡村、乡土经验,呈现出湖湘女性生命经验中对家乡的深情。如《耕》:“我相信这是桃花源的良田与阡陌/山色青青,鸡犬相闻/我相信泥土的浪花不会老去/一定会开在代代相传的赭色掌纹里” [2]14农耕文化中一代又一代人追求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人生理想在这首诗歌中得到呈现。诗人张惠芬亲近自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善于发现自然之中那些细小事物之中的诗意。如《在一朵茶花里找到故乡》:“在黄家岭,每一朵茶花都是/一个久违的故乡/我们让花朵与每一个童年相认/之后坐在下午的阳光里,讲述难得的好天气/忘掉山路与山路下干涸的河床” [2]99在这里,诗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处在怎样的人生境遇之中,故乡永远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乡土情怀的动人之处。在张惠芬的诗歌里,这些抒写故乡的句子随处可见,故乡的一切已经融入到她的灵魂与血液之中,故乡让人保留着童年时期那份纯净的初心,是最纯粹的心灵栖息地,正是这份对乡土的深情,让诗人拓展出一种独特的精神视野与审美维度。    二、生存现实的理解与敞开    诗歌离不开现实,诗歌不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总是基于诗人的现实经验,处在现实大环境之中,现实环境决定了诗歌自身的发展方向与途径。诗人张惠芬谈到创作时说过:“我生活在乡村,乡村于我就是我的现实。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片农田,一泓清溪,一群牛羊,或者一片果园,它们是我的民间。我还生活在校园,校园里的每一颗露珠,每一片花瓣,每一个眼神或者疑问,都是我的平凡。我每天用现实的手抚摸它们,之后在意外中完成对抗。”[2]171诗人张惠芬的现实基于乡土的大背景和校园的小环境,这是她生命体验中触及的现实。也是源于对这种现实的理解,她以诗歌的方式完成对现实的对抗,诗歌成为她生活中的意外之光。在张惠芬的诗歌中,不仅展现了她所理解和体验的生存现实,还将这种理解扩张开来,在对细节的深入描述中探寻更深层的思想意蕴。比如张惠芬的《子宫癌患者》就是贴近现实的题材,全诗以细节的方式呈现出一个子宫癌患者的叙述,仿佛那位子宫癌患者就在读者面前絮絮叨叨地述说患病后无法入眠、不敢告诉父母子女、打算做手术、安排今后生活等事项。诗歌以细节的呈现还原了这位子宫癌患者患病后的心理体验,带着读者一起去体验这种现实处境的痛楚与无奈。如《八月十五》这首诗歌,也是以细节描写呈现出一位留守老人的中秋节。老人从诗人进门之后就不断地念叨她跌伤的头,一直在述说她那在广东打工的抱养的儿子、还有她的媳妇、孙子。这一系列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放大了诗人对于生存现实的感悟,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却让一位饱经岁月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