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编辑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郁达夫编辑实践

郁达夫编辑实践   郁达夫是个拥有广大青年读者和追随者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他以与人大异其趣的文学创作给文学青年以深远影响,又凭借编辑的便利发现和扶持了众多青年作者。从刊物到报纸,从编辑到主编,从国内到国外,郁达夫在编辑岗位上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凸显了热爱祖国、关注民生、敬业奉献、提携新人的编辑精神,形成了热情率真的编辑风格。其编辑实践一如其人见情见性,也一如其文纯真唯美,为其复杂而悲壮的人生增添了感人的篇章。   郁达夫的编辑生涯始于1921年。20年代创造社时期和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亡新加坡时期,是他编辑生涯的两个重要阶段。郁达夫堪称编辑奇才,同时编数种报刊对他是常事。约稿、改稿、写稿、发稿,写回信、写启事、写序跋、写社论、译电讯、看大样、筹经费,与编辑、作者、读者联系沟通,乃至接待来访者,凡此种种,事必躬亲,总能用心去做,而且游刃有余。   1921年6月8日部分留日同学在郁达夫寓所举行会议,正式成立创造社。会上决定出版《创造季刊》,选定了《创造季刊》第1期稿件,拟定了第2期内容。1921年9月郁达夫由日返沪,负责《创造季刊》的编辑出版事宜。他撰写了《纯文学季刊出版预告》:“创造社奋起兴起,打破社会因袭,主张艺术独立,愿与天下之无名作家共兴起而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为筹措办刊经费他应聘到安徽省立法政学校任教,不辞辛苦奔波于上海安庆之间。同时亲自动笔为《创造季刊》创刊号写了小说《茫茫夜》、评论《跋》、《艺文私见》及《编辑余谈》。其编辑能力、工作效率和敬业精神大受郭沫若等同人赞赏。1922年5月主编《创造季刊》。1923年5月促成《创造周报》创刊,力主在《中华新报》开辟副刊《创造日》,并撰写发表了《创造日宣言》,谓其宗旨是“想以纯粹的学理和严正的言论来批评文艺政治经济”,“更想以纯真唯美的精神来创造文学和介绍文学”。1926年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并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强调办刊的使命是:“在一个缺憾很多的社会里,补上一两个窟窿,或者将外面的纸糊的表面打破一两个……”1928年主编《大众文艺》,在创刊号发表《大众文艺释名》,指出:“文艺是大众的,文艺是为大众的,文艺也须是关于大众的。”《大众文艺》郁达夫主编了4期,每期都写稿,写《编辑余谈》,停刊前又作《最后的一回》向读者告示。同年与鲁迅合作创办《奔流》月刊,与钱杏村合编《白华》半月刊。此后还担任过《太白》、《论语》、《抗战文艺》、《新消息》等刊物的编委。   1938年郁达夫到达新加坡,想为抗战在海外建立一座文化中继站。当时的新加坡受战事影响,可以说是文化的沙漠。从1938年12月到1941年底,郁达夫先后负责主编过《星洲日报》晨版的《晨星》副刊、晚版的《繁星》副刊,《星洲日报星期刊》的《文艺》周刊、《教育》周刊,《星洲日报半月刊》的《星洲文艺》专栏,《星槟日报》的《文艺》副刊,《星光画报》的文艺版,《星岛时报》,《华侨周报》等11种报纸副刊和杂志,最多同时编八种,最少也有三种。所有这些他都并非挂个虚名,有时甚至没有助理编辑,而是从组稿到出刊。包括和南洋及国内文艺界、新闻界通信约稿,给读者、投稿者回信,都要自己动手。遇到稿件不足,常常亲自动笔,根据组稿要求缺什么写什么。1940年8月3日到10月25日郁达夫兼任《星洲日报》代主笔期间,已发表的不署名社论就有30篇,平均约隔日一篇,有时同一天在自编的副刊上还另写一篇署名文章。在《星洲日报》当过校对的何克铿先生曾著文回忆。他看到几乎每篇稿上都有编者用红笔改过的字句。当时欧战紧张,太平洋风云险恶,敌我战局政治经济因素复杂,英美苏关系变化微妙。为鼓吹抗战、宣传救亡,他每天上夜班看最后新闻电稿,继之下笔写社论,等看完清样付印总在凌晨了,而白天还照常参加社会活动,每天平均伏案工作十小时以上,笔耕四千字以上,熬夜编刊已成为家常便饭,这位大作家成了报社的头号大忙人。   就郁达夫的编辑生涯看,认真、勤勉、敬业固然重要,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值得称道。纵观郁达夫一生,有一条淹没不了的始终一贯的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主线,而且越到晚期越显执著。在因故人附逆有感而发的题为《“文人”》的文章中,郁达夫给“文人”下的定义是:“能说‘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话而实际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还经常劝诫文学青年保持“高尚的灵魂”,“过健全的生活”,希望他们“发扬光大我国文化及民族意识”。这实际上正是他自己为人为文的准则,也是他编辑生涯的生动写照。   郁达夫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中十分重视培育青年作者,经他从来稿中发现并不断联系指导而后成为著名作家、诗人、撰稿者的,可以开出长长的一串名字。郁达夫热心提携新人有口皆碑。当年经常投稿的青年作者众口一词说郁达夫“很喜欢提拔后进的写作人”,“对青年投稿者特别爱护”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