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船队对福州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和船队对福州影响

郑和船队对福州影响   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与开洋起点。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为了等候风汛和进行补充翻译人员、增加水手、修造海船等远航补给工作,其船队每次都要在福州停留一段时间。那么,郑和船队对福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繁荣了经济   郑和七下西洋在长乐停留的时间,第一至第六次,一般从农历十月至翌年二月,驻泊5个月之久;第七次居留时间最长,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到翌年十二月,停留了11个月之久。前后加起来,郑和船队至少在长乐停留了41个月之久。就人数而论,每次都进驻愈万人,多的时候达2.85万人。一个普通的小县城,驻扎如此多的旅客,停留时间又很久,其日常生活所需,均须要依靠商业来解决。于是,太平港一带便有人搭房开店经商,人如云集,竟成繁荣的大市场了。   当时停靠在太平港的船只最少的时候有48艘,最多的时候有249艘,每艘海船每年要检修一次,费用不少于五六百两白银。检修费用虽然是国家开支,但修船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和各种材料都要由当地负责。据记载,当时检修海船所需要的杉木、杂木、株木、榆木、栗木、橹坯、丁线、桐油、石灰、?麻等,这些物资都由福州等地供应,从而促进了该地造船业的发展。据记载,明朝福建海船有4层楼高,中间可安放大炮,它们在明代造船业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明朝政府为了和各国贸易,永乐时恢复了广东、福建、浙江3个市舶司(海关),专门负责管理外贸事务,其中福建市舶司通琉球国。成化八年(1472),市舶司从泉州移置福州。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郑和下西洋后,外国船只来华朝贡贸易,多抵达福州闽江口。从此,泉州港地位被福州代替,虽然当时福建市舶司只限于琉球一国通商,但贸易往来频繁。福州各县的下海通番,虽不似闽南之甚,但元朝海运古道始于福清,迄于直沽(今天津)。朱元璋赐朝阳通事36姓与琉球,即为福州城东南水部门外的河口地区人。永乐时,郑和下西洋及出使琉球,也都是从福州开航。同年,又因福建市舶司移设福州,越发刺激了福州的海商活动。从事海商活动的福州人,把福建的陶瓷、铁器、蔗糖、丝绸、纱绢、荔枝干、龙眼干、土纸、蓝靛等远销国外。由于西洋各国嗜好中国的糖品、果品,导致种甘蔗、龙眼、荔枝获利甚厚,福州一带甘蔗、荔枝、龙眼甲天下,弥山遍野。由于不断改稻田为甘蔗田,造成本省稻米日益缺乏,皆依赖浙江、江苏、广东的稻谷运入。   东南亚的占城、爪哇、锡兰等国十分喜欢中国的青花瓷器、青瓷盘碗,郑和下南洋带走了闽清、屏南等地的不少青瓷,促进了当地青瓷业的发展。   文化的昌盛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必然提高。永乐年间,长乐县城有“十洋成市状元来”的谚语,因为郑和船队驻扎十洋街,导致十洋街道成为市场,兴旺热闹,经济繁荣,读书蔚然成风,从而产生了马铎、李骐等状元。不仅长乐如此,明代福州其他县也出了不少状元,如闽县的陈安、陈谨,侯官县的翁正春,怀安县的龚用卿等。   明代长乐状元马铎名震天下,为人坦率正直,博览群书,为文神速。另一位状元李骐为人耿介有气节。他们的学风在福建是有影响力的,地方出了名士,当地文化自然大受影响。明朝长乐县文学家谢肇制是著名的藏书家,学识渊博,其古文诗歌早年传播于江南。此后,清朝长乐县文学家梁章钜博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和研究金石文字,也能写诗,著述共达70多种。谢、梁的学风多少受到了马、李等人的熏陶。《长乐县志》记载:“长乐文风之盛,萌芽于唐,呈露于宋,而大阐于我明。”郑和一行中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们治学的风气,影响着地方。在长乐,有“三宝岩读书处”遗址,它可以与宋朝朱熹在武夷山读书处相媲美。   加强了闽台关系   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自三国起,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很注意统治台湾。宋、元、明时代,台湾西面的澎湖岛隶属于福建泉州的晋江县。元朝末年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明朝政府继承元朝对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统治,行使国家主权。郑和下西洋在加强祖国大陆与台湾岛的联系方面,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郑和一行对台湾的多次访问,是我国史籍中明确记载祖国中央政府代表团历史上第一次进驻台湾,为台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自从郑和一行到达台湾以后,大陆沿海的汉族人民特别是福建、广东人民,相继渡海到台湾,而且逐渐增加。明朝崇祯时期,福建沿海饥民到台湾的就有数万人之多,这是我国历史上向台湾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闽侨下南洋   福建华侨赴南洋的历史,并非自郑和开始。往来于南洋的纪录,最早见于晋朝,侨居于南洋的最早纪录是始于唐朝。到了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华侨去南洋的逐渐增多,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密切相关。   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海外交通,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