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和悲剧现代启示
郑和悲剧现代启示
如何避免悲剧重演,这应该是郑和600周年祭的应有之意
同样是7月11日,同样是中国古代的木帆船,同样从太仓出发,到长乐驻泊,伺风开洋。台湾探险家徐海鹏召集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即将踏上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他这个耗资1.5亿元、筹备6年的大型探险,受到了学术界、传媒界、企业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有外国公司已经与他联系,要购买行程结束后的“郑和帆船”。
六个世纪前,曾经风光一时的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踏浪西洋,后因朝廷反对之声剧增,又被明成祖下令停止。之后,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后尘,甚至把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付之一炬。而此前,郑和在他的第七次终结之旅中,已病逝在印度古里。
他一定不会想到,600年后竟然会有“郑和八下西洋探险队”重寻他的航程,从越南、泰国到马来西亚、印尼,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到阿曼、肯尼亚,20多个国家、 50多个港口,这一郑和路线又被走透。
“我是替大家圆梦的人。”徐海鹏这样说。这个“大家”包括了大陆、台湾和海外的所有炎黄子孙,当然也包括九泉之下的郑和。而这种圆梦方式多少带有悲怆。
中国曾经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舰队,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也这样告诉年轻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比麦哲伦早了多少年,可是,郑和的伟大航程并没有给这个民族带来真正的复兴,反而在炫耀了中华之物力之文明后,很快便陷入衰落。
这一衰就是几百年,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制度文明的跟进机会,并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海洋强国的地位,和郑和相去甚远。
徐海鹏们的梦想让人们有了一个回看600年的视角,更重要的是,纪念的前提应该包括总结和反思。
下西洋的经济动力
15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明初的“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不仅实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还修建了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现在上海的松江当时已是中国纺织中心,江西景德镇则是全国制瓷业中心,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
然而,永乐之前的丝绸之路已被破坏殆尽,开国皇帝朱元璋却实行海禁,使得商业交流近乎停顿。
在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后,恢复了繁荣的大明王朝需要将富裕的物资向外输出以换取所需时,朱元璋意识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便想与称霸中亚的帖木儿商讨修复“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但却吃了闭门羹,因为帖木儿认为“一山容不得二虎。”
面对蒙古大军随时可能通过新疆攻打明朝,面对计划中的北京皇宫和迁都,面对修筑长城与帝陵、疏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等大工程的巨大耗费,永乐皇帝决定,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贸易政策。
所谓的“请进来”,就是朝贡。朝廷派使节向周边国家传递信息,然后由外国按额定的舶货来进奉贡物,当然,他们交换走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金箔等。而“走出去”便是让郑和下西洋,到“经济大海”中主动开辟国际市场。
永乐皇帝慧眼选郑和为下西洋之领军人物,除了对他的信任之外,还因为郑和在内官监历练的对物品特有的敏锐眼光。内官监在二十四监中,地位仅次于司礼监,主要负责宫室与皇陵营建中的各种建材和宫廷中婚丧礼仪所需物品。
凭借中国上乘的货物和庞大豪华的商贸船舰,郑和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当时的中国船员惊讶地发现,马尔代夫岛上的一些地区,人们甚至不穿衣服,不吃粮食。当这些尚处在原始状态的土著人看到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水银、药材、锄犁、铁锅、书画,甚至妇女用的脂粉、针线,是否会认为郑和他们是天神下凡呢?
由此,中国货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抢手货,中国的钱币成为当时的流通货币,好比如今的美元,郑和的船舶也成为外国人到中国的惟一交通工具,而中国人讲究公平交易、互利互惠的贸易原则,成为国际文明经商的典范。
郑和去世的所在地印度古里,是该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当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路过此地时,不得不由衷地感慨:那个国家的全部贸易都操纵在中国船只手中。
何止印度,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的贸易都在中国人的掌控之中。可以说,中国的海上“瓷丝之路”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和为贵”的独特外交哲学
经济实力是大国实力的象征,也可以被当作霸权的资本,随从郑和远航的船队上有数以万计的官兵,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可以所向披靡。
然而,当年的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到来并不畏惧,相反,把郑和奉若神明。
据史料记载,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也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所以他在东南亚地区还帮助当地人建立清真寺,传播伊斯兰教。
并且,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捕鱼,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爪哇岛,人们将郑和奉若神明,将6月23日蜒当年郑和初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