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在散文教学中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导学模式在散文教学中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在散文教学中应用   摘 要:在散文教学中,笔者采用问题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个性阅读,讨论、交流感想,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问题导学模式;散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43-2   【设计理念】   采用问题导学模式教授散文,让学生开展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设想:课前让学生预习、提出问题,老师将问题进行筛选、整合;课堂上分组讨论、交流感想;课后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   【主要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问题探讨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文章的形是“雨”。围绕雨展开了丰富的描述和议论。从时间的角度看:相隔之久(从“太初有字”写到“亡宋”再到“公寓时代”);从空间的角度看:跨度之远(美国、台湾、大陆);从意象的种类看:既有实景类意象(清明的雨、黄梅雨、台风台雨等),又有文化类意象(文字、文学、绘画等)。   看似天马行空的描述都归结到一个字――“神”,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例1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例2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例3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余光中先生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是黄河的支流。”他把自己的写作形容为“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1992年,他终于如愿,回到故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眷念之情   30多处典故。有直接引用的,如第四段中“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也有活用化用典故的,如第五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并发誓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解释自己名字的含义――余尽毕生精力,光大中华文化。   2.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叠词?   叠词――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例1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例2 “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明确:用叠词表达不同的情趣,前者付诸视觉、听觉,后者付诸嗅觉。余光中对李清照的词风非常偏爱,这里也有李清照《声声慢》里“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影子。   例3 “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   明确:“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音,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以及“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如何断句?   明确: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明确: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   运用长句,一气呵成,感情一发不可收。   除了长句,作者还用了极为俭省的短句,如“杏花。春雨。江南。”和“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短句又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句式长短相间,错综灵活,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悠长。   梁实秋先生曾说:“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在他的散文中,我们能发现其“左手”的影子,他的散文饱含诗意,善于营构意象和意境,被称为“诗性散文”。下面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篇散文诗化的特点。   4.第一节中为什么说“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作者将雨景与内心的感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天气是湿润的,作者内心因为思乡而濡染了雨的湿润。   5.十一小节中“但不久公寓时代的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