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禅学研究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穆禅学研究探析

钱穆禅学研究探析   摘要:   钱穆的一生,亲近过佛学经典、亲历过佛教修行、进行过禅学研究、参加过禅学争论、接受过禅宗大师影响,与佛与禅都有极大的因缘。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钱穆的禅学研究是以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他指出,从佛教发展的角度来看,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台柱”;从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来看,禅宗堪称佛教史上的“宗教革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禅宗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中国文化与异文化融合之典型。在20世纪关于《坛经》及其作者的争论中,钱穆反驳了胡适的观点,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考据在禅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注意了禅宗思想中的“悟”与“修”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钱穆;禅宗;《坛经》;佛教中国化;悟后起修   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4)01-0104-07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我国“最后的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以治史学著称,然与佛学也并非无所关涉,只他有汤用彤这样一位挚友,就可谓已经结下大大的佛缘了。钱穆治佛学,以禅宗为最――最为上心,亦最为精到,特别是他对《坛经》和慧能思想的研究,更是带有了一份“温情与敬意”。或许是钱穆的史学和儒学成就太为显著,他的这份佛缘与禅缘却极容易被人忽略。   一、钱穆的佛缘与禅缘   钱穆一生,与佛结缘,这绝对不是牵强附会的说法。早在1918年,24岁的钱穆就开始接触佛经了。当时,他还在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教书,有一位名叫朱怀天的同事,盖因“丧母心伤”,所以常以“读佛学自解”,带来了六七种佛书,钱穆“就其桌上取来一一读之。尤爱读《六祖坛经》”,其自言“治佛学自此始”[1],而其对禅学的偏爱,也从此始。   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钱穆对佛学,不仅停留在文字功夫上,更有一番“修习静坐”的经验,颇似“坐禅”境界。他曾回忆:   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敛。……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来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渐恢复知觉。……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经历了这次“佳境”之后,钱穆练习静坐“更勤”,并且与此相伴的开始看一些和理学、道家、佛家相关的书,“尤喜天台宗《小止观》”,更按照天台的止观法门“修行”了起来:   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然余性躁,愈禁愈起,终不可止。乃改用观法,一念起,即反观自问,我从何忽来此念。如此作念,则前念不禁自止。但后念又生,我又即反观自问,我顷方作何念,来忽又来此念。如此念之,前念又止。初如浓云密蔽天日,后觉云渐淡渐薄,又似得轻风微吹,云在移动中,忽露天日。所谓前念已去,后念未来,瞬息间云开日朗,满心一片大光明呈现。纵不片刻,此景即逝,然即此片刻,全身得到大解放,快乐无比。[2]   通过这种“宗教体验”,钱穆也“益坚静坐之功”,虽然后来因为环境嘈杂,不适合静坐,钱穆逐渐的缩短了静坐的时间,但是这种坐禅的经验却是实实在在的,其对禅宗和天台宗的理解更深一层,对钱穆的禅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   待来到北大之后,钱穆更是认识了汤用彤和蒙文通。三人中,钱氏高明,汤氏沉潜,蒙氏恣肆,三人治学路径略同,观点接近,又交往甚密,故在北大学生中有“岁寒三友”之称。加上同样来自湖北黄冈的熊十力,四个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学术之思想和问题。当时,熊十力与蒙文通经常就佛学问题互相驳难不可开交,而专治佛教史的汤用彤又“独默不语”,此情此景下,钱穆便成了“和事老”的角色,为他们两者进行缓冲。时间久了,即便钱穆不专治佛学,对于当时的佛学问题与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必不陌生。   钱穆与佛教寺院也极有缘分,每每遇到景美幽静之寺院,往往有流连忘返之感。而钱穆最为重要的著作――《国史大纲》,也有一大部分是在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完成的。那时,钱穆晨起远望诸山,餐后山下散步,其余时间“尽日在楼上写《史纲》,入夜则看《清史稿》数卷乃入睡”,周日则吟诵《陶渊明诗》一路去温泉,就连陈寅恪来到那里也曾感叹,“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3]钱穆对佛教寺院的亲切之情,可见一斑。   《国史大纲》完成以后,汤用彤曾劝钱穆今后“可旁治佛学,当可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