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空间元素在中国古典诗歌解读中运用
谈空间元素在中国古典诗歌解读中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在的宇宙和人的心灵是息息相通契合无间的,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歌中的月露风霜、园亭草树都会关涉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悲喜忧乐。对某种空间特征的关注会体现出特定情感,所以考察诗歌中的空间特点是把握作品情感的有效手段。下面笔者分类对此作些探讨。
一、变与不变
人的活动经常会使自己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人的处境时,空间就会成为诗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从人与空间的相对关系来说,笔者又把这种情况分为地未变而人已变和地变人亦变两种类型。
(一)地未变而人已变
这种类型指的是地点仍是旧地而人事已非。忆旧、怀旧之作中常有这种情形。如赵嘏《江楼怀旧》:
独立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同是这座江楼,去年与友人(或是情人)一同登临望月,而今日却只有自己独自登楼,心中不免感觉凄凉。这类诗作经常会借助相似的情景来表现时间的轮回之感,在时间轮回中突出物是人非。
地未变而人已变的情形在咏史怀古之类的诗作中也很常见。这类诗作都会抓住一个不变的地点,但是时间变,景物变,人事更大变,而且人事的变化往往不是一时之聚散,而是家国盛衰之类的大变化。通常的思路是用某个地点引发今昔对比,在对比中表达作者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评判、感慨或期望。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勾践破吴而归,得意非凡,这是昔日的荣华;而今宫殿颓圮,只剩荒草萋萋,时有鸟雀出没。面对此等昔盛今衰的大变化,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在怀古中表露出了讽今之意:希望当今统治者不要一味沉迷于享乐,励精图治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诗题只说“越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地点,但是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应该是面对越国宫殿的故址而产生感慨的。刘禹锡的《乌衣巷》则明确点出了地点,朱雀桥仍在,乌衣巷犹存,而来往和居住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今昔对比鲜明,显示了盛衰荣枯的历史巨变。
(二)地变人亦变
这是以人物(一般就是作者)作为考察的对象,展示其因所处空间的转换而产生的情感变化,当然,这里的空间转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行路或身体运动,而是离乡、去国等情形。这些情形能够带来亲人、朋友之间的别离、阻隔,因而会由此产生相思相忆。离乡的原因有很多,如拜师、访友、求官、出使、出征、被贬等等不一而足。在古代交通困难的条件下,这些行为所带来的阻隔往往是长期的,所引起的眷恋思念之情也是挥之不去的。当沿途的景物不断地提醒游子故乡正远去时,诗人心中的难舍和凄怆也会不断地加深。如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出蜀时的作品。群山渐退,平原在眼,江面上景色奇幻多变。刚出蜀的李白对这一切感到无比新奇和喜悦,但是离乡渐远,他不禁涌起思乡之情。眼前的江水是流经自己故乡而来的,就好像把他一路送来依依难舍一样。作者不明言思乡,而是借江水写心情,更显得情意无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中的心情则更为沉重: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作者的离乡是因为被贬,这一人生的大挫折加重了诗人内心的乡思离愁。大庾岭往南,是连大雁也不会去的地方。诗人对这一空间上的变化极其敏感,觉得自己是被贬到荒僻的天涯来了。诗的尾联暗用晋人陆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表达了悲切的思乡之情。此处作者想象来日回望故乡的方向,能看见岭上的梅花。“应见”一词带有渴望之意,而不仅仅是一般情理上的推测。
以上列举的两首诗中的地点都是行进中的“变”,其实大凡思念故乡的诗作不管诗人是否处在行进之中,都具有地点上的变,因为客居之地相对故乡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变”。这个绝对的“变”总会让诗人孤独、彷徨。
二、大与小
在诗歌中经常出现旷远、寥廓的空间,相对而言,人总是小的。“小”的人对于“大”的空间的感受方式是有变化的。从这些变化来看,空间与人的大小对比关系所体现的意义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以空间的广大衬托出作者与大自然的相融无间,突出作者的无限愉悦;(二)以空间的广大展示作者志向远大,体现作者的壮志豪情;(三)以空间的广大反衬作者个人的渺小,从而烘托其内心的思念、孤寂等感受。
(一)广大空间衬托作者与自然相融无间
这种情形在山水田园诗作中很常见。这类诗作空间上的广大烘托出作者面对大好自然景色体会到的畅快、闲适,显示出抛却世俗杂念后的纯净和透明。如王维《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