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暴风骤雨文学史意义和认识价值.docVIP

重评暴风骤雨文学史意义和认识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评暴风骤雨文学史意义和认识价值

重评暴风骤雨文学史意义和认识价值   收稿日期:2009-03-24??   作者简介:吴培显(1956―),男,汉族,山东省单县人,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土改运动的震撼性影响及其历史意义,要比随后的合作化运动更为剧烈和深刻,但在新中国文学的视野中却被不自觉地淡漠了。这更凸显出《暴风骤雨》的文学史意义。它在关于土改运动过程的反映方面显示了无可替代的认识价值;这一“过程真实”的实绩,得益于作家“真实反映”的文学观和对真实性的重视。其不足之处也具有文学史的普遍性。??   关键词:周立波;暴风骤雨; 土改运动;过程真实;认识价值??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12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61本刊网址:?お?      历史沧桑之变的暴风骤雨,从来都是文学的关注焦点。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由于阶段性更替和交叠的频繁,及其区域性的纵横交织、此存彼亡的复杂关系,这种社会巨变和历史沧桑的标志性年份或事件,可谓不胜枚举,从而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矿藏。但在这形态各异、性质有别的历史事变中,20世纪中叶的“土改”运动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它的历史意义首先在于其性质的划时代性和超越性,及其所形成的历史冲击的广泛性。此前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或易帜,不管以何种翻新的形式来争取民心,但在实质上都没有触动“所有制”这一社会根基,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在切身利益上牵动底层民众,自然也就不会形成广泛的民间影响。就中国这个传统农业文明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度来说,全局性的、急风暴雨式的土地拥有权的剥夺及其重新分配,对全社会的每一个基层细胞和个体心理都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震荡。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无论是这场运动的进程以及构成其外在进程的各种冲突和故事,还是这场运动风暴之下潜在的形形色色的心态、观念的暗流涌动、及其风暴过后的余波和悲喜剧交叉的历史影响等,都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开采价值的美学矿藏。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土改运动所掀起的时势震荡和社会心理风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反映。??   回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实绩,文学对土改运动的关注,似乎被随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冲淡了。农业合作化题材曾成就了一大批富有才华和使命意识的作家,其作品至今仍是人们解读那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经典或首选范本。而就土改运动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本身相比,前者毕竟是初次触及根深蒂固的土地权益问题,再加上其运动进程中的强烈的暴力方式,因此它所造成的震撼性影响,其实要比后者更为深刻和广泛。但在文学创作中,土改运动这一中国历史沧桑巨变的标志性事件,却在新中国文学的视野中被不自觉地遮蔽了。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之后,虽然陆续有作品涉及到当年土改的“风搅雪”、“拉锯”场景,但也多为侧面描写或参照性反映,或仅仅是衬托性需要而已。这不能不说是新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上,我们不能不更为重视和赞赏周立波等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敏感和艺术才能,不能不高度评价《暴风骤雨》等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认识价值。《暴风骤雨》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和价值,表现在它对于土改运动过程的关注和描写上,或称为“过程真实”。就客观真实地反映土改运动进程这一点来说,无论是与同时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等作品比较,还是与后来的涉及到土改运动的作品如《创业史》(柳青)、《金光大道》(浩然)、《古船》(张炜)、《白鹿原》(陈忠实)等相比,《暴风骤雨》都是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的。这种独特性不仅仅在于《暴风骤雨》是对土改运动的完整过程的正面、集中反映,而是主要体现在它准确地把握住了土改斗争烈焰得以燃起和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发动民众”。土改运动既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结果,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决定我们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①。而取得土改斗争的胜利,不仅仅是简单地剥夺地主的土地以分给穷人,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彻底“斗垮”那些富有的“粮户”,是要让“粮户”们在心理上成为穷人的阶下囚,在道德上、情感上露出“恶”、“反动”的本质。因此,土改斗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穷苦农民对地主的“仇恨”程度,就是要唤起穷苦农民潜在的仇恨,因而就要对穷苦农民进行“发动”。从这一实质性的层面上讲,唤起穷苦农民的仇恨意识,是土改运动成败的关键;而土改运动的过程基本上也就是“发动”贫穷农民的过程。??   《暴风骤雨》在关于土改运动过程的反映方面显示了无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小说的上、下卷分别讲述的是土改初期“三斗韩老六”,土改后期复查和深入“砍挖”(即“砍大树,挖财宝”运动)的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