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代科举对文学影响
金代科举对文学影响
[摘要]金代科举发展较成熟,实施时间较长,取士数量较大,民族歧视色彩不重,专门设有女真进士科,显示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效应。它对文学产生过深广的影响:科举在金代文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与各民族、各阶层的知识分子的出处、命运紧密相连,对其生存方式、生活特点、人生道路和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影响,丰富了作家的生活内容;科举的盛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文坛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读书、应举、典试、登第和贡院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的诗、文;科举考试在金代中、后期成为文学思想变革的杠杆,文坛领袖们利用主文取士之机扭转创作中的不良习气,倡导健康文风,收到明显成效。但是作为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金代科举有双重意义,对文学既产生过积极、有利的作用,也带给它不少消极、有害的影响;既是文学繁荣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又对文学发展有一定的滞碍作用。
[关键词]金代;科举;作家生活;创作题材;文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7)02―0050―06
一、引言
金代科举始设于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十一月,最后一期开科的时间是哀宗正大七年(1230年)。金享国119年,其间科举制就实行了108年。金代科举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太宗朝为草创、形成期,历时12年。统治者在灭辽亡宋战争之际,为网罗人才以巩固其统治,根据需要而通过考试录用官员,初无定制,后陆续使这一做法从局部地区扩展推广到全境范围,从权宜变为定制,考试程序和科场规制也日趋复杂。因原辽与北宋士子所学不同而分南北选,考试内容各异。三年一试制和乡、府、省三级试之法也大体得以确定。当然,异质文化由碰撞到交融需要一个过程。女真人入主中土之初,虽取士授官以安抚地方之心甚切,但在科举实施中也有过失误,如《大金国志?太宗文烈皇帝纪》所载白水泊之试便是一例。熙宗以后,科举才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熙宗、海陵王两朝为完善、成熟期,历时25年。熙宗时,科目已较完备,有词赋、经义、策试、经童、律科等数种之多。海陵王时,仅保留词赋和律科,增设殿试(即御试,太宗时虽曾试行,但不久辄废),合南北分选为一,制定贡举程式条理格法,使科举体制不断得以健全、稳定。世宗、章宗两朝是科举的繁荣、鼎盛时期,历时48年。此时金王朝奄有的北方中国基本上处于和平发展阶段,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建设也得到长足进展。大定年间增设女真进士科,又恢复了海陵王时被取消的经义科。明昌年间,又复经童科,创设制举、宏词两科,罢乡试,以府、省、御三级考试取士。这一时期,科举成为士子的主要入仕门径。“大定以还,文治既洽,教育亦至,名氏之旧与乡里之彦,率由科举之选”(金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文士由科第跻身政坛,甚至位至宰辅者,间见迭出,接踵鱼贯。卫绍王、宣宗、哀宗三朝为科举的延续、衰落期,历时22年。卫绍王时,蒙古开始南侵。宣宗即位次年就迁都于汴。从此国运一蹶不振。科举考试中本来就存在着的种种弊病愈加明显,对社会、文化乃至文学创作产生的消极作用更为严重。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后不到4年,金亡。
金代的科举制实行较早,始终未曾中断过,制度较完备、严密,录取的人数也较多,故对文人的影响更为显著。整个金代共开科43次,共取士约15000人,录取多至数百人的考试屡见不鲜,最多的一次为925人。辽立国70多年后才正式推行科举,从统和六年(988年)肇开科场至萧德妃德兴元年(1122年),共举行过57次考试。虽开科次数多于金,但每次录取的人数很少,一般每科取士一、二人至数人或数十人,最多的一次是咸雍六年(1070年),共138人,135年间共取士约2 600余人。元代虽于灭金后第4年举行“戊戌选试”,但由于不断受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的反对,一直到80多年后才正式设科举取士,而且仅开科16次,每次取士十余人至数十人,最多百余人,左、右两榜共取士1139人。有元一代文官总人数中,科举出身的仅占4%,元代文人的入仕途径是为吏而不是应举。元代还有许多不利于汉族文士的规定,而金代基本没有这些问题。
金代科举在实施中,民族界限不严,民族歧视色彩亦较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成熟程度。它虽“踵唐、宋旧制”(元王恽《大元蒙轩先生田公墓志铭》)而立,但多有创革。辽人的政治体制实行双轨制,生产、生活方式是“行国”体制与定居农耕体制并存,异质文化实际上始终未能达到契合、混溶的地步。这在其科举制上也有明显的反映,禁止契丹人应试而只许汉族文人参加,选派官员也不甚重视是否科举出身,就是典型的例子。元代不仅民族界限严而且民族歧视重,科举也分右榜(蒙古、色目)、左榜(汉人、南人)。金王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的民族联合政权,汉族又是境内人数最多、文化水平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