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篇悼亡诗到首篇悼亡词抒情模式承变
首篇悼亡诗到首篇悼亡词抒情模式承变
摘 要:同为抒发悼亡之情的《葛生》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抒情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同中亦有异。从第一首悼亡诗与第一首悼亡词之间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悼亡诗词一些共有的抒情模式,及其传承演变的情况。
关键词:悼亡诗词 抒情模式 传承演变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比较特殊而古老的一种题材,最早的悼亡诗可追溯到《诗经》,《葛生》便是其中一篇。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则被公认为悼亡词的先河之作。细细比较这两首均为开山之作的悼亡诗词,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抒情手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同中亦有异,这恰好揭示了中国悼亡诗词抒情模式的递接传承与深化发展的历程。
一
《葛生》一诗成功运用借外在之物渲染烘托内心悼亡之情的手法,开创了悼亡诗一大抒情模式。
先看“借景抒情”。《葛生》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蔓草丛生,凄凉无限的图画,定下哀婉痛楚的感情基调。“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荆,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这两句诗“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1]。在这里,藤草缠树而生,互不离弃,暗喻着至死不渝的忠贞之爱。然藤草尚可伴生,人却不能相依,对比之下,倍觉伤心,眼前凄凉之景充分烘托了心中凄楚之情。
再看“以物衬情”。“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角枕与锦衾,俱为葬殓用具,现已埋在地下,不可能真实看见,作者乃虚笔描绘罢了。角枕与锦衾,仍当光艳灿烂,可亡人已长眠地下,谁又与之相伴达旦呵!愈是夺目,愈加刺心,以乐景衬哀情,其情更哀!
苏轼承继《葛生》借实景抒情与以虚物衬情的抒情模式,进而化虚景入悼亡词中,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它也同样描绘“坟”这一意象,却是从虚处着笔。词中第二句云“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妻王弗,与苏轼结婚十年后不幸病故,葬于家乡祖茔。苏轼漂泊异乡,与故土有千里之隔。这里的“千里孤坟”非《葛生》所绘“眼前实景”,却同为魂牵梦萦的亡人所居之处。其实既便坟墓就在眼前,又何尝真能互诉衷肠!阴阳两界之隔,又何止千里之遥!结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也是著以虚笔,且化用了前人典故。孟?ぁ侗臼率?》录张姓孔氏赠夫诗:“欲知断肠处,明月照孤坟。”苏轼乃化用孔诗之意境与诗句。明月映照之下,孤坟更显凄美,而作者的悼亡之情,亦被渲染得愈加沉痛。以虚景写情,景虚情真,感人至深。
二
《葛生》不仅用虚的外物衬托悼亡之情,在诗的末尾还以虚笔描摹日后生活,直接抒发内心无休无止、终生不灭的思念之苦,至《江城子》更是虚虚实实,交替互杂,贯穿全词。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也是中国悼亡诗歌典型的抒情模式之一。
先看《葛生》的结语:“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两句“不着一情字,但我们倘若将元稹《悼亡诗》中:‘惟将终夜长开眼,极答平生未展眉’来作注脚,则会感到这六个字中包孕的哀思真不是千言万语所能道尽。”[2]的确,诗句以虚笔遥想日后生活,写出时光流转,而思情不绝,绵绵无尽。进而幻想百年之后,地下重聚,再叙温情。不写思念,思情自现。一片痴心,感人肺腑。正如清方玉润所云:“二章手法,只一忽换,觉时光流转,瞬息百年,人生几何,能不伤心?”[3]
而苏轼《江城子》,虚实相生手法,更是贯穿全词,“词作在艺术上泯灭了人鬼畛城与真幻界线使得人鬼同情,真幻一体。想象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高度统一,达到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4]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乃实写时间,十年阴阳相隔,两处皆茫茫不知,“不思量”为虚,“自难忘”为实,看似矛盾之语,其实更好地写出了沉淀心中那难以泯灭的思念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景虚情真,凄凉难诉,便幻想能再度相逢,然“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纵使”乃假设,自是虚笔,既便能够相逢,也应不识,因为自己现已是“尘满面,鬓如霜”。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备尝艰辛。妻子倘若见到乌发转白,风霜满面的自己,还会认得出吗?“纵使相逢”的场面是虚,“尘满面,鬓如霜”的境遇是真,虚实互杂,更显心情之凄凉!
不管如何,思情总难自抑,于是积思成梦,便有了最是动人的梦境相逢之笔。“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这里,场景是虚的,富于动态美,像一个电影镜头,徐徐推进,从撩人情思的“小轩窗,正梳妆”,直至定格在无言相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