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险媒介化认知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对日本核泄漏报道框架分析
风险媒介化认知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对日本核泄漏报道框架分析
摘 要: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再一次将“风险社会”拉进人们的视野。在这场全球性风险中,媒体的参与使风险有了媒介化的语境。本文选取《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对日本核泄漏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观察两报在风险报道上的框架差异。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呈现风险科学框架,《人民日报》呈现风险控制框架。前者易形成对风险的过分放大,后者对风险后果估计不足并刻意管控,两者都不符合有效风险传播的要求。
关键词:《纽约时报》;《人民日报》;日本核泄漏;风险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3006606
2011年3月11日,日本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接二连三的爆炸并产生核泄漏,就此引发继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为严重的核风险。全球媒体迅速展开报道,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变化,各国媒体逐渐搭建出不同的报道框架,也为人们呈现了迥然不同的风险图景。
本文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两家以严肃报道著称的权威报纸为例,通过对比两份报纸在日本核泄漏问题上的报道,分析中美报纸的报道框架在建构核风险问题上的差异与成因,及其对当代中国风险传播的启示。
一、 理论背景
(一)媒体的新闻框架
在传播过程中,媒介不仅决定报道什么,而且决定怎么报道,这就是报道的框架。换言之,框架即“对新闻加以选择、强调、描述的原则,它关乎报道中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其原因是什么?”\[1\](P6)。框架的意义也就在于强化相关新闻事件与媒体暗含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之间的关联。
关于新闻框架的内涵,有学者从叙事及话语的微观层面进行阐释,如框架包括新闻叙事的规模、细节设置和情感基调\[2\](P3-14);有学者从报道组织的中观层面考察,认为新闻框架是新闻的组织思想,它提供一个环境背景,作为对报道主题进行选择、强调、排除和阐释的依据\[3\](P11)。而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研究者认为“新闻框架组织的不仅是一个个孤立的故事,而是为受众提供一种持久的文化理解,这种影响要远远超出单个新闻报道的力量”\[4\](P13)。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过程,框架决定了什么是重大的或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决定了编辑部对新闻的遴选意向,也决定了记者和编辑在具体采编过程中为受众预设的文化想象\[5\]。因此,框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剖析媒体专业人员如何将信息“打包”给受众,又是如何传递其隐蔽的意识形态的。
(二)风险的框架
媒体的风险框架影响公众对风险的认知,但并非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在有关德国互联网的风险报道中,“在线天堂”和“网络地狱”是该国不同媒体呈现出的不同报道图景\[6\](P49-66);而不同国家媒体在对相同风险事件的解读上也会出现框架上的差异。发生在1991年的伊朗坠机事件引发了诸国的外交风险,美方媒体的报道框架是“偶发性意外”,而前苏联媒体却将此定性为“危险性进攻”\[7\](P6-27)。
有研究者据此判断,媒体的风险框架可以归纳为消极性和积极性两种。消极性框架更加关注并强调风险潜在的负面后果,以及对未来不利形势的预估和危险的判断\[8\](P3-19);积极性框架重视风险后果的正面导向,表现出对现状合理性的积极维护。有学者分别就这两种框架对受众风险认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表明,消极性框架往往拥有更强的情感号召力和更高的公众参与度;而受积极性风险框架影响的受众在风险认知水平上则明显低于前者\[9\](P56-66)。
二、 研究问题
麦库姆斯和加尼姆研究了框架从微观到宏观结构的属性,认为框架属性的分析通常是“从离散的微观描述入手,再上升到更为复杂的宏观的揭示”\[10\](P67-82)。更小的主题框架将有利于研究者的分析细化,并为验证更高一级的框架机制提供数据支撑。基于上述认识,本文确立了六个可测量的微观框架类目,分别是消息引用或来源、风险报道领域、风险报道主题、风险的叙事元素、报道结构和报道倾向,通过这些类目的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不同框架主题的差异性。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月第12卷第3期 全 燕:风险的媒介化认知:《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对日本核泄漏报道的框架分析 对媒体而言,框架是相对稳定的,一旦某一主题设计成为新闻报道中占主导地位的框架,改变就变得非常困难。在框架主导下的新闻报道很可能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产生持久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从以下五个问题出发,比较《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在风险报道框架上的差异:
RQ1:《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的风险消息或引用来源各体现出怎样的话语体系?
RQ2:《纽约时报》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Meta分析.doc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联性研究.doc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治疗中应用.doc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疗效观察.doc
- 颈动脉彩超结合踝肱指数检查检测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价值研究.doc
- 颈动脉实时三维超声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应用价值.doc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观察和护理体会.doc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疗效及及安全性相关因素分析.doc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盐酸多奈哌齐对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影响.doc
- 颈动脉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对比研究.doc
最近下载
- 控制分娩疼痛制度与流程.docx VIP
- 电气工程概论教材.pdf VIP
- 《诺贝尔化学奖》课件.ppt VIP
- 迅达扶梯维护保养操作手册.docx VIP
- 202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区级)及参考答案 .pdf VIP
- 理想RISO SF-9450 9350 9250 5450 5350 5250 5050 5430 5330 5230 5130 5030 速印机英文维修手册.pdf VIP
- 2025年4月自考04436康复护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试行).docx VIP
- 2025年新外研版英语7年级上册全册课件.pptx
- 《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156-2021》详细解读.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