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论语对话解读.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顺应论视角下论语对话解读

顺应论视角下论语对话解读   摘 要:顺应论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本文在顺应论视角下,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四个角度,对中国古代典籍《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尝试把语言学领域与文学领域中的对话研究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用文体学 顺应论 《论语》      一、引言   对话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对话体是一种记录哲人思想辩证发展过程的文体,对话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地追问和探寻真理。《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载的对话虽语轮较少,却凝练有力。本文拟在顺应论视角下,对《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以期从现代语用学的角度阐释其语言使用艺术。   二、顺应论概述   顺应论的提出者Jef Verschueren认为(2000:1~8),语言学有两种定位:一种是语言资源的语言学(linguistics of language resources),传统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将语言学细分为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学科;另一种是语言使用的语言学(linguistics of language use),也就是语用综观,即语用学是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体的角度对人类活动中的语言使用现象的综观。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涵不断地做出有意或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驱动的选择。理解做出选择的过程,必须要了解三个核心概念:   1.变异性(vari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限定选择的可能范围;   2.协商性(negotiability),语言的协商性指选择不是按机械的方式或按严格的规则或形式与功能间的固定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   3.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顺应性使人们得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迫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   这三个概念不可分离,而且呈层级性排列;如果没有变异性和协商性,顺应性也就失去了内容(Verschueren,2000:55~63)。   以顺应性为出发点,语用综观研究路向的重点由四个统一而连贯的研究角度构成:第一,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包括交际语境中任何一个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第二,语言结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结构以及结构过程中的原则;第三,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顺应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展开;第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即和认知机制相联系的这些过程的状态。它们的作用互补,而且四者在语用综观的整个框架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负荷(Verschueren 2000:65-69)。如图1 :      图1:语用理论结构图(Verschueren 2000:67)   语境关系顺应与语言结构顺应的组合,可用于界定顺应现象的所在位置,即它们描述了语言性和超语言性并列成分在言语事件交际空间中的组合,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首要的。动态性所涉及到的是语境和结构之间关系的本质及其历时发展,是两者互动所涉及到的全部过程的一个特点。对顺应过程中意识突显性的研究有助于搞清这些过程与人们意识状态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语言的表意功能需要追溯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本文将应用顺应论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对《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   三、《论语》对话解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班固(1962)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根据《论语》记载,不同的人向孔子问到同一个问题,孔子往往给出不同的答案。如《颜渊篇第十二》中,同是问仁,孔子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答樊迟“爱人”,显示了其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与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下面尝试应用顺应论对《先进篇第十一》和《为政篇第二》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