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
精品
2012 届学士学位论文
指向美的道路
作者姓名:
学 号: 530700058
专 业: 雕塑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 造型学院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
精品
PAGE
PAGE I
中 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我作为艺术家关于自身及艺术观赏者的探讨。
在当下社会中,艺术审美的要求变得更加困难,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会努力去创造真正的艺术品,而这也对审视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关键词:艺术家 观赏者 作品 审视 美
PAGE 9
目 录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增加审美的困难 2
第二章 各国艺术家的努力 3
第三章 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引 言
一直以来我们所接受的美式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河,是雾霭茫茫的清幽早晨,是身披薄纱的菜花少女。可也有这么一部分的美,它需要欣赏者付出等同于创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艰难困苦,发挥无尽的想象,拥有与之相称的学识。美不再唾手可得,似乎被束之高阁。但真正的欣赏者会不畏各种阻挠,走上这条指向美的道路。
审美的困难
俄国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在当代艺术中,这种艺术追求显得尤为重要和难得。我们所面对的当下社会,是一个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的时代”,大部分的艺术作品变得可以被大量复制,贩卖,流通,艺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起异化,但随着艺术灵晕的消逝,如何甄别真正杰出的艺术品是摆在艺术欣赏者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如何获得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也是真正热爱艺术的艺术家们所需要不停审视自己作品的一个标尺。而审美的困难因此而来,指向美的道路不再坦荡。
我们从小一直被灌输的美术教育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美来源于生活”,可我们往往忘了还有很重要的一句“美又高于生活”。唾手可得的东西所带来的愉悦总是稍纵即逝,可能是这种愉悦太过短暂浅薄,还没到达心灵深处被好好珍藏就已经消失殆尽,我们转眼间就将之抛掷脑后。那些让我们终身难忘的感受总是需要我们历经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在无数次的期盼与之相遇中方能捧至手心,细细体会,久久回味。好的作品无论是采用了哪种形式或材料,无论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它总应该与观看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观看者只有也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提升,才能体会到艺术家所带来的难忘体验。
各国艺术家的努力
德国艺术家Ursula Von Rydingsvard是一位用雪松木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与我们印象中的传统木雕有着很大的不同。Ursula的家庭在她幼年时为躲避二战给德国带来的巨大影响,移居至美国,但自己国家给其他民族和自己人民的创伤是不可磨灭的,这在Ursula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人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看到的只有仿佛被烧焦的心灵在大声呐喊。木条或木片被一条一条或一片一片的认真挤压粘粘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规则却又横冲直撞的巨物,刻意保留的原始的切痕布满整个作品,最后用石墨不均匀地涂抹起起伏伏的作品表面,使之产生了火燎过的效果。完成后的作品没有再现任何生命体的具体形状,但凡是见过这个世界生命奇迹的人,或真真切切感受过生命存在的人都会体会到一种壮美却又被压迫的生命力从中呼之欲出。它不是简单地让观者想起了某个具体的人或物,却能强烈地直击他的心灵深处,我想这样的观者也一定是有着类似的感触,经历过同等的感悟,或是努力了解过,方能感受到这种冲击。只愿感受一时感官欢愉的人们在这类作品之前是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
另一位常被提及的著名英国艺术家Damien Hirst则也是常常挑战着欣赏者们的感知能力。他的作品材料选用更加广泛,动物标本,药品,实验室里的玻璃器皿,十字架,鲜血,将死的苍蝇,腐烂的肉块,这些都可以是构成作品的一部分。人们被这样的作品打动,不单纯是这些材料所造成的生理反应,同时也是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观者不仅仅是欣赏作品,更是要感受艺术家所经历的创作激情,不仅是美妙的也是痛苦的过程。无论是《一千年》还是《在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或是《分割开的母子》,触目惊心的死亡变得具体实在而且固定永存,人们所赞扬的鲜活的生命似乎遭到了艺术家的嘲笑,这不由得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或是自我的存在。在《赞美诗》中,艺术家将一个医用人体模型放大几十倍并用青铜翻制成6米高的巨大雕塑,于是一个普通无人注意的塑料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