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展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展
[摘 要] 麻醉深度判断一直是广大麻醉医师所要面临的问题,手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均需要有效地监测麻醉深度、指导麻醉药物剂量选择。本文就目前临床麻醉深度监理论方法及仪器进行归纳,并在总结其优缺点基础上,对未来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行展望。
[关键词]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仪器;进展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2-008-03
[Abstract] The judgement of anesthesia depth has long been a problem facing anesthesiologists as all the factors of operative approaches, pati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o on call for effective monitoring of anesthesia depth and choices of the anesthetic dose. This essay tries to sum up current theoretical methods of clinical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and relevant equipment and look at the outlook of future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Methods compar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 anesthesia depth;monitoring method;equipment;development
麻醉是临床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若麻醉过浅,不仅无法抑制伤害性刺激,还可因术中知晓引发严重精神障碍或睡眠障碍;若麻醉过深,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及其他伤害[2]。目前,临床判断患者麻醉特征主要依据知觉、痛觉及肌肉松弛[3]。但由于麻醉药物及神经系统交互十分复杂,麻醉深度的判别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之一。由麻醉医生依据患者生命体征主观评定麻醉深度易受所获信息、个人经验、环境干扰及身体疲劳度影响,易误判[4]。随着医学工程发展,各项新型设备的出现为麻醉深度的定量监测提供了可能,通过多维度生理评估,患者得到的照护更为个体化、更有全面性。本文主要阐述当前应用较为成熟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案,并对未来麻醉深度的多维度监测加以展望。
1 麻醉深度的定义
麻醉深度的定义经历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演变。1937年Guedel提出乙醚麻醉分期概念,即痛觉消失期、谵妄兴奋期、外科手术期、延髓麻醉期,是临床公认的最为经典的麻醉深度定义[5]。在此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初,Artusio对乙醚麻醉分期的痛觉消失期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并将其细分为无记忆缺失和镇痛期、完全记忆缺失及部分镇痛期、完全无记忆和无痛期,其中,完全无记忆和无痛期是指患者基本无反射抑制,但对语言刺激有一定反应[6-7]。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多采取镇痛药物、催眠药物、肌松药物联合应用方案,麻醉的深度无法被简单化及统一化,故目前临床对于麻醉深度的定义尚不存在一致标准,多数学者认为,全麻过程中保证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尽可能将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降至最低是理想的麻醉深度。
2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2.1 脑电双频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由Aspect Medical Systems公司于1994年提出,是在脑电图频率谱和功率谱的基础上增加对位相和谐波的非线性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拟合的数字。该指标主要用于麻醉过程中患者意识水平的监测,大量研究证实,BIS与正常的生理睡眠具有较强相关性,而BIS值(0~100)的高低与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状态密切相关,且能够有效预测患者麻醉、意识、记忆状态[8]。目前临床对BIS是否能够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尚存在争议,有学者研究发现,使用BIS监测与未使用BIS监测比较,术后知晓率分别为0.10%、0.18%,无明显统计学差异[9];但也有学者指出,使用BIS监测可指导镇静药物用量选择,且在颅脑手术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中可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达到精确调控药物用量、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等作用,此外,BIS还可通过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10]。总体而言,虽然BIS易受电刀、起搏器、低温、低血容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干扰,对意识水平的监测有滞后性且不同麻醉药物、不同麻醉方法也会导致BIS出现不同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