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黄钟学说及其对周易参同契影响.docVIP

黄钟黄钟学说及其对周易参同契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钟黄钟学说及其对周易参同契影响

黄钟黄钟学说及其对周易参同契影响   纵观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至今人们对曾被司马迁等史学家褒誉为“万事根本”的黄钟(《史记?律书》)以及由此推演的黄钟学说对于《参同契》的影响,尚缺乏应有的认识。本文探讨了黄钟、黄钟学说及其对《参同契》的影响。 ’   黄钟与黄钟学说 黄钟最初为竹制的乐管。《吕氏春秋》、《太玄经》、《史记》、《淮南子》和《礼己集说》等多本文献中均有黄帝创制黄钟的记载。《太玄经》曰:“律吕之始自黄帝,使伶伦至大夏之西,取竹窍厚均者为十二管,……其后或以铜代竹,其空圜皆九分也。”书中还记载了十二管的名称,相生关系和长度。黄钟则为其中第一律。“十二律”这一名词,已知最早记载于《国语?周语下》周景王23年(公元前522年)伶州鸠论乐。   黄钟的用途之一为乐器。《周礼?大司乐》记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 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漤,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黄钟还可以作为乐音的音高标准,《中国音乐词典》记载了黄钟律管的声学频率。   黄钟的用途之二为“候气之管”。《祀记集说》日:“六律:阳声,黄钟子,太簇寅,姑洗辰,蕤宾午,夷则申,无射戌也。阴声六吕,谓之六吕,大吕丑,应钟亥,南吕酉,林钟未,仲吕巳,夹钟卯也。六律六吕,皆是候气管名。”那么何为“候气之管”呢?《太玄经》曰:“冷竹为管,室灰为候,……(人置于深室,室以莩灰,各蒙其口,以候十二月气,气至者灰飞也。)”范晔《后汉书》中对以上内容做了详细记述,即使用黄钟等律管作为候气管用于“候气”的“缇室实验”:“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漫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按律而候之,气至者灰去。”葭,苇之未秀者;莩,苇筒中白皮至薄者。类似于近代声学实验中的昆特(Kundt’s)管内放人木屑,将芦膜烧为灰放人律管内,观察轻灰是否被吹散。以上记载,表明候气之管是用以候十二月之气的律管,每月的“月气”与有关的律管“相应”。   黄钟的用途之三为“同律度量衡”。《尚书?舜典》注文曰:“律,谓十二律。……以之制乐而节声音,……以之审度而度长短,则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而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之审量而量多少,则黄钟之管,其容于谷柜黍中者,一千二百以为龠,而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以之平衡而权轻重,则黄钟之龠,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铢,两龠则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按:《参同契》中讲到外丹炼制时言:“制作有所锤,推度审分铢”,此处“分”为度,“铢”为衡,是为定量化学的最早记录。同时可见黄钟对《参同契》的影响之一斑。)   中国古代学者对黄钟等十二律管所验证的声波共振原理,极其精练地以“同声相应”予以概括。经过辩证逻辑推理,得出“同气相求”(《易?文言?乾》)的结论,这是一条可以推广至具有周期性运动形式之体系的广义的共振原理,我们将之定义为“黄钟学说”。   黄钟学说对《周易参同契》的影响   由黄钟律管所证明的物理声波共振原理所推演的文化体系为《周易参同契》中关于天人合一、阴阳法时和火候消息等论述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天人感应观的渊薮   中国文化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数千年来主要体现为将人置于“天、地、人”的“三才”体系,即天人合一观。《易?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一学说由此设卦爻天、地、人位而发端。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倡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而大兴。天人合一学说将人体看作与天、地等自然环境“同气相求”的感应体,以天人感应说明自然环境体系与人身小天地的相互关系,其为《参同契》着重吸收并且予以应用。《参同契》所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同》考三才”,“人所禀躯,体本一元,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正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二、阴阳法时理论的根基   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史上古老的哲学范畴,黄钟学说对阴阳理论的影响在于: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阴阳运行规律具有时间节律性,即应和于黄钟所奠基的历法制度的自然属性――周期节律性。“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系辞上》)和“人阴阳合气应律”(《素问?针解论》)则为阴阳消长具有节律性的概括。   前已述及黄钟体系的律吕与历法相结合的候气之说;《礼忙?月令》记载了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的理论;《淮南子》记载了各律与二十四节气相配的理论;《后汉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