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西与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docVIP

甘肃陇南西与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陇南西与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

甘肃陇南西与七夕乞巧民俗文化研究现状   摘要: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是乞巧文化的发源地。对西和乞巧民俗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对于乞巧文化主要集中在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七夕文化,二是西和乞巧民俗,三是对于乞巧文化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西和 乞巧 民俗 特征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公众的眼光。传统节日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并融入民众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和伦理关系等文化,七夕节就是极具代表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属于中国六大传统节日,始于汉代。在这个节日当中,“七夕”故事和“乞巧”民俗活动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两个部分。珠江三角洲人俗称此节为“七姐诞”,其节庆的热闹早已闻名国内。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部分地方乞巧习俗的传统气息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纯商业化的民俗活动。而陇南西和的乞巧活动基本上代代相传,活动特色突出鲜明,被有关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基本上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经济价值并没有被深度发掘出来。   七夕乞巧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非常之久远,单从文献记载来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关于七夕的诗歌,其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关于七夕的大量文献记载。从星宿到人物,节日与传说故事交织融合到魏晋时期的诗歌,盛唐时的文学艺术中的七夕情节,再到宋元七夕词的发展,最后发展到明清时期七夕传说的成熟,七夕文化在文献中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过程。   一、关于七夕文化的相关研究   有关七夕节的起源、发展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研究很多,例如:韩养民、郭兴文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2002)是国内较早的一本对七夕节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著作,本书的导论部分就对七夕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有独到的见解;陈久金、卢莲蓉的《中国节庆及其起源》(1989)一书将七夕节和古代的天文历法相结合,对七夕节的起源进行了论述;杨琳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2000)则在研究了前人对七夕的评价考证后,对七夕节的起源提供了自己的文献考证。除此之外还有罗启荣、阳仁煊的《中国传统节日》(1986);殷登国的《岁时佳节记趣》(1987);赵兴根著《中华节日风俗全书》(1996);齐涛主编《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2007);傅德岷、韦济术、马培汶著《中国八大传统节日》(2005);鸿宇编《中国民俗文化:节俗》(2004);乔继堂著《细说中国节》(2006);沈泓著《节庆狂欢》(2009);张晓华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七夕节》(2007)等著作都有相当的篇幅介绍七夕节,但这些都只是一般系统的介绍七夕节的起源、发展和节俗文化内涵。袁学骏等编的《七夕文化论文集》(2002)是探讨七夕文化多篇论文的结集,是一部属于七夕节日文化的专题性著作。还有很多学者认为七夕源于上古人对星辰的崇拜。   七夕在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日本。文献记载,七夕自日本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迅速波及到文学、宗教、艺术、思想等各个领域,七夕乞巧仪式等活动绵延至今。《日本书纪》第十四卷记载了来自大陆的纺织集团的情况:“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于住吉津。是月,为吴客道,通矶齿津路,名吴坂。三月,命臣连迎吴使,即安置吴人于桧隈野,因名吴原。以衣缝兄媛,奉大三轮神。以弟媛为汉衣缝部也。汉织、吴织衣缝,是飞鸟衣缝部,伊势衣缝之先也”。《古事记》中出现“天上织女颈下的玉串儿”这样的词句,据说也是来源于此。日本称七夕乞巧仪式为“乞巧奠”,《大日本史》中认为“乞巧奠”随着圣武天皇时期七夕宴的开始而开始:“七夕宴,至此始见,后世乞巧奠,即是也,故此后不书”。太久间喜一郎(1978)、和田英松(1989)、屋代弘贤(1908)、若月紫兰(2003)等人对七夕在日本历史上的传承演变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   二、关于乞巧民俗文化及西和乞巧民俗的相关研究   汪玢玲的《织女传说与情人节考释》(2000)论证七夕首先是乞爱、乞子,然后才是乞巧,认定七夕和“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君的《七夕探源》(1993)一文中论述到七夕节的礼仪习俗。论及七夕的文化意蕴方面的研究,要数杨洪林先生的《汉水、天汉文化考――兼论〈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源流》(1993),从先民宇宙观、故事主角与农耕文化及故事的文化土壤方面论及“牛女”的“根”在中国及其意蕴。候佩峰先生从汉代婚姻制度角度谈及牛郎织女的故事。杨振良先生则论述“桥”在七夕民俗传说中的意义,探讨了一致性的信仰观念结构的问题。王天鹏(2006)、刘彩清(2007)等人从文化方面阐释或透视七夕的内涵,认为乞巧有性别认同功能、生殖崇拜功能、还有稳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