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征程,红星照我去战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雨征程,红星照我去战斗   代表作有专著《傅庚辰作品集》《傅庚辰谈音乐》,电影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照我去战斗》等,革命家诗词歌曲系列《大江歌》、大型声乐套曲《毛泽东之歌》《航天之歌》等。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国际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 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   1948年3月,我的家乡、黑龙江双城县已经解放了,那时我还不到13周岁,在姐姐的影响下,我报考四野的东北音乐工作团。面试时,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我开口唱了一段《解放军天天打胜仗》,没想到,底下坐着的面试官刘炽正是这首歌的作者。他夸我歌唱得好,我也由此跨入了音乐之门。   进入东北音乐工作团,我穿上了军装。延安来的革命文艺家们给我们上文化课、政治课和业务课,教我们基本乐理知识,还给我们讲社会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让我们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   1948年11月,随着辽沈战役结束,我们团跟着部队来到沈阳,随后我脱去军装,加入了重新合并组建的东北鲁艺音乐工作团。1950年,我进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1953年3月,我受命加入由17人组成的赴朝慰问小分队,来到了尚未停战的朝鲜战场。在朝鲜,我们每到一支部队,总是先听这支部队的英勇事迹报告,听他们的光荣历史。听报告时,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我要做什么样的人?在慰问过几个部队之后,答案渐渐浮现出来,那就是我要做志愿军这样的人,做最可爱的人,为了祖国和人民,宁肯负伤,宁肯牺牲都在所不惜。所以,我向志愿军西海指挥部提出申请:我想当志愿军,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西海指挥部很快给了我答复:你是祖国派来的慰问团,我无权留下你们当志愿军。另外,因为你不满18岁,还不能入党,但是我们一定会把你在朝鲜的表现转回你原单位去。   在朝鲜战场,我们睡坑道,非常潮湿。那一年我才17岁,已是团里的壮?诹Γ?每次下连队除了背着乐器外,还要扛一个大箱子。慰问工作安排得很满,有时候一天就要演3场,我就一直背着箱子翻山越岭过河。就这样,我的腿关节落下了毛病。1953年8月,我跟着小分队回国后,直接进医院住了半年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我的手脚都出了问题,不能拉小提琴了。住院期间,单位领导来看望我,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说那我学作曲吧,以前我写过《秧歌舞曲》,有点基础。   就这样,1954年出院后,我来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在学校,我没有忘记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请求,很快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上我在朝鲜立了三等功,1956年9月,大学二年级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8月,我如愿再一次穿上军装,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并第二次来到朝鲜慰问。从此,这身军装伴我走过60多年风风雨雨,再也没有离过身。 初出茅庐写《雷锋》   1961年,我调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   我参加音乐创作的第二部电影是《雷锋》。当时我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导演董兆琪也是个小伙子,都是初出茅庐。他对我说:“小傅咱俩加油干,一定把这部片子拍好!”   开始,这部影片的主题曲原来叫《高岩之松》,高高的岩石上一棵松树破岩而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成长,自然意志顽强、立场坚定。当词作者把歌词拿给我时,我感觉这个形象与雷锋很吻合,并很顺利地把曲谱写好了。   接着,我揣着谱子来到位于辽宁营口的雷锋班,和他生前的战友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在连队里,我与雷锋所在连指导员高士祥交谈,和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交流,还到雷锋生前任校外辅导员的抚顺望花区希望小学采访……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采风,我对雷锋有了全新的了解:雷锋真的是这高高岩石上长出的松树吗?他在火车站背老大娘,一背就是几十里路,把她送回乡下;冒充战友给其家里寄钱,自己的袜子却是缝缝补补“又三年”……我意识到,雷锋最大的特点是伟大寓于平凡,他不同于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是和平年代的伟大英雄。   思想有了转变,《高岩之松》就得推倒重来,但原词作者此时又无暇修改,于是我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操刀。回到北京,我茶不思饭不想,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表现“伟大寓于平凡”。一天晚上,已经夜里12点多了,我还在想着这首主题曲该怎么创作,那时身体已很疲惫,灯也关了,可脑子却停不下来。辗转反侧中,大概到了1点多钟,“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这一句突然蹦了出来,而且词曲同时,紧接着,下一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也出来了。我意识到这个主题找到了,我苦思冥想的“伟大寓于平凡”就是它!于是,我立马找来纸笔,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生怕拖到第二天这热乎乎的灵感凉下来。电影《雷锋》的主题曲《雷锋!我们的战友》就这样诞生了。   这次创作经历,让我得出一个结论:生活很重要,我们要向生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