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讼冥判文学和唐人诉讼观念研究.docVIP

冥讼冥判文学和唐人诉讼观念研究.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冥讼冥判文学和唐人诉讼观念研究

冥讼冥判文学和唐人诉讼观念研究   【摘 要】 从唐人笔记小说中多次记述跨越阴阳两界的诉讼行为,可以发现,回避、换推制度在冥司审判中并未得到严格遵守,其中徇情济私、枉法裁判者不在少数。人鬼异途,阴阳相通。阴司狱讼贿赂盛行的诸多记述,完全可以视为唐代司法实践中各类腐败现象的生动反映。   【关键词】 唐代;诉讼观念;冥讼冥判;唐人小说      关于中国古代狱讼制度的考察,无法割裂与法制直接相关的诸多社会背景因素,诉讼纠纷的发生、处分和执行,均可视为人际关系的变化与调整。而制约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除却法律以外,尚有道德、风俗和礼教。梁治平先生对于法意与人情的关系曾作如此疏解:“法意与人情,应当是两不相碍。只是,具体情境千变万化,其中的复杂情形往往有我们难以理会之处。即以‘人情’来说,深者为本性,浅者为习俗,层层相叠,或真或伪,或隐或显,最详尽的法律也不可能照顾周全。……即使立法者明白地想要使法意与人情相一致,此一原则的最终实现还是要有司法者的才智与努力方才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来关于明敏断狱的记载,总少不了善体法意,顺遂人情这一条。”[1]   一、阳判冥事   “人之正直,死为冥官。”[2]唐人笔记小说中多次记述跨越阴阳两界的诉讼行为,冥司按照品行端正、精通业务两项标准,或选亡者执掌阴曹审判,或追摄生人权判冥事。李剑国先生于《唐五代志怪传奇小说叙录》中指出:“唐人乃出生人应召入冥判鬼之想,遂使幽明沟通又增一途,归指亦为明报应也。”唐代官员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不同岗位职守又有“二十七最”的评价标准,其中“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唐人认为冥司与阳世选择法官标准基本类似,因此,基层官吏德才兼备者,则可能为冥府录用,并由此形成所谓“阳判冥事”之说。   唐人文学作品描写生人判冥事在特定时期蔚为风尚,孙光宪曾言:“朱崖李太尉、张读侍郎小说,咸有判冥之说。”阳判冥事的具体表述方法有如下三种:其一,有在阳世判冥者。如《冥报记》载:贞观初,长举县令柳智感“夜判冥事,昼临县职,遂以为常”[3]《报应记》又曰陆康成尝任京兆府法曹掾,不避强御,曾遇亡故吏抱案数百纸幽府文簿请押之事[4]。其二,有品行卓越勘任法曹者。《宣室志》载:地府有巡察使一职,“有不如法者,得以察之。亦重事,非刚烈者不可以委焉。”平阳衙将刘宪因“性刚直,有胆勇”[5]遂蒙擢授。其三,有死后执掌法曹者。《通幽记》言贞观二年,前卫县令刘凯葬后三十余年再生,言己“蒙署为北酆主者三十年,考治幽滞。”[6]上述关于阴司擢拔法官的描述,正同于唐代典制为官择人的要求相同。   冥司追生人判事须授以告身,权作委任凭证。《玄怪录》言董慎因“性公直,明法理”,为太山君呼为录事,黄衣使者“因出怀中牒示慎。牒曰:‘董慎名称茂实,案牍精练,将平疑狱,须俟良能,权差知右曹录事者。’印甚分明,后署曰倨。”[7]此又与唐代委任法官之告身文牒何其相似?今录杜牧撰《毕?P除刑部侍郎制》于兹,与上述冥府告身进行行文格式层面的比较:   敕。士师皋陶之恤刑,司寇苏公之用狱,既尽哀敬,能致治平。擢为大寮,膺兹慎选,出于予志,委以诚臣。翰林学士、朝散大夫、守中书舍人、上柱国、平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毕?P,学臻壶奥,文越拘挛,常以忠信,用为前后。爰自郎署,擢居内庭,谋议有同于寿王,奇异辄委于严助。竭尽心力,裨补机要。既久岁序,须议迁升。今者耕夫服田,戎马不驾,欲使凡一手足皆获措置,是故用汝典予刑罚。汝其往哉!吾今告汝,吾闻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宜念格言,深思伦要,勉服休命,以称朕意。可权知尚书刑部侍郎,散官勋封赐如故。   仁井田?据敦煌出《开元公式令》载“制授告身式”及《唐六典》等资料,复原了开元“制授告身式”。其中即有拟官者之“德行庸勋云云,可某官。”此与上引冥司太山君发布之董慎告身性质、格式类似,由于董慎阳判冥事,故曰“权差知右曹录事”。   笔记小说中时常记法官可凭借权判冥事的便利条件,解决阳世疑难案件。如《朝野佥载》言唐荆州枝江县主簿夏荣判冥司,县丞张景先婢为其妻杨氏所杀,谎称婢女逃亡,婢冤魂讼于夏荣,荣追对之,并向先说明原委:“公夫人枉杀婢,投于厕,今见推勘,公试问之。”景悟,问其妇。杨氏病甚,具首其事。“荣令厕内取其骸骨,香汤浴之,厚加殡葬。婢不肯放,月余日而卒。”[8]同书又载判冥司者检断谋财杀人案件,荆州富阳令王玄式,“式带别优,并有上下考,五选不得官。”侄王湛判冥事,言其取部内人吴实钱,后诬陷杀人灭口事。冥司判云:“杀人之罪,身后科罚。取钱一百贯,当折四年禄。”[9]其实,判冥者并无沟通人世鬼域之法力神通,判冥者只是在洞察案件细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世人对于阴曹地府的畏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