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词艺术特色形成原因初探
辛词艺术特色形成原因初探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所作《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不但数量超过他前辈和同时的作家,而且在思想内容 与艺术成就上也是丰富多姿、别开生面的。词人以主战派的经历,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形成了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下面从社会根源,词人特殊经历,以及前辈作家的影响,对辛词艺术特色形成原因略加探讨。
一、辛词艺术特色形成的社会根源
重文轻武 - - 宋代的基本国策,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专用文臣知州事,州官人选,概用文人。这就是所谓 兴文教,抑武事,宋政府对文人俸禄优厚,加之宋代机构重叠,冗官众多,支用浩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在军事上又守内虚外,大多数文人,本不擅长军事,由他们统兵,无异与驱士卒入虎口,后果可想而知。这样对宋代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故而北宋时期受辽、西夏的侵扰,及至南宋又受到金国的侵扰。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已被金国所逼,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已处在金兵铁蹄之下,但是偷生的江南小朝廷及位居要职的人物无意于收复失地,只贪图享乐,一味求和,宋高宗不想收复,宋孝宗因符离新败更无斗志。辛弃疾的 《美芹十论》和《九议》又未被采纳。这些使得爱国志士的崇高理想化为泡影,一腔热忱付诸东流,造成了英雄人物的历史悲剧,这将对词人的文风产生影响。如词人积愤冲云天,斫桂洒清光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婆, 人道是清光更多,希望人间有更多的光明。
词人无法与腐朽的政治与自然规律相抗衡,回天无力,喟然心伤,写成了《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两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壮志凄 凉闲处老”可贵的是稼轩至此仍不失英雄本色,他不是哀叹暮年的哀葸,而是以剑气为喻来感慨雄才遭压抑的悲伤,读来虽然沉重,又不禁为之懔然一震,英雄感怆、毫气犹存,笔力十分道劲,很能反映辛词雄健豪放的特征。 决策尚悠悠,将愤懑与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此事费分说”,更透露出心境的失望与悲凉,南宋小朝廷的偏安及一味求和的军事政策,用人方面的弊端,南归之士所受的歧视等等,积重难返,即使说又有什么用呢!心恨固然难消,但英雄老矣,新的希望又看不到,念及此怎能不巍然心寒?此词用简洁的格局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心理流动的那种有家国之恨,有鲸饮之志,然无回天之力的意识,心情为之沉郁而扼腕叹惜。
词人看到故国的分崩离析和狂飘动荡,南宋王朝的黯淡光景,写下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枫西去,一声谁喷霜竹。要在登临怀古词中, 兼写对知己的推许和期待,于雄深寓温婉,于美学范畴说来,可以说是刚美与柔美相结合,对风格来说,是多与一相结合,达到这一妙境很不容易,此词恰可称此中高手。 正如周济所评. .稼轩敛雄心,抗高调,交温婉,成悲凉。 (《介存斋论询杂著》)何以如此?正因为它善于 让自己雄大气魄通过沉郁意境而展示,虽磊落而不粗豪, 虽慷慨而不浮廓。
二、特殊经历是辛词艺术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辛弃疾幼年跟随祖父辛赞生活。辛赞在靖康之难时未能南渡,但爱国之心不泯,常向辛弃疾灌输“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的爱国思想。1160年,年仅20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反金义军,诛杀过叛徒义端、张安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1162年辛弃疾回到南宋,最初并未受到真正重用,只是任些闲职。面临苟和势力不断上涨的局面,辛弃疾于1165年及1170年,先后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美芹十论》前三篇论述了宋金形势、战争性质,民心向背。1172年以后官职虽有升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任地方要员,但“二年历遍楚山川”式的频繁调任,使他的爱国抱负始终难以施展。1181—1203年为闲居带湖,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此时他心情十分矛盾“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这并非他的愿望,他依然惦念着北伐事业。由于感情抑郁不平,时间又悠闲有余,故尔这一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1203—1207年辛弃疾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这时韩侂胄主持北伐事宜,任命辛弃疾镇江知府。
辛弃疾富有兵家韬咯,自己称为战略家,而又生在宋金双方持续不断地进行斗争之时,依照正常的道理,他应当成为南宋王朝所亟需的人才,南宋王朝理应把他拔擢到对金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