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和产权关系探讨.docVIP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和产权关系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和产权关系探讨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与产权关系探讨   作者简介:王振坡(1968),男,河南开封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科学。?王丽艳(1968),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金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双向互动、协调发展――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关系演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05AJL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也得到“985工程”区域经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编号:1052122004700007)的支持。   摘 要:本文在阐述产权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发育、发展及完善与农地产权制度演进、优化的一般模式考察,结合现实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发育与农地产权演变关系的实证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给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新思路:从培育、健全和完善农地市场入手,在渐进的城乡土地市场对接过程中,实现由市场优化选择的农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农地市场;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结构      一、引言      工业化、城市化和三农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重大的问题,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农村的现代化,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与60%的农村人口有关,不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不可能解决三农问题。随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战略的出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悄然兴起。随着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举措的实施,我国“三农”现代化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但这些政策都只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就长期来讲,则可能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一致。工业反哺农业将提高工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限制了工业发展,而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转移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和真正“反哺”农业;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完全取决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城市转移的数量,而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如果劳动力不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但无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反而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减少农村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扩大工业规模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农地征用的不规范,无论是对于农业生产力的保护还是对于农民利益的保护,都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周其仁,2004)。土地制度是任何农业社会的制度根基,如果对某一经济问题及以其为基础的政治问题的解答追究到了这个层次,就找到了根,因此农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才是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从大方向来说,中国已经决定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并决定今后各项经济制度、规则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免将来推倒重来,增加不必要的社会改革成本。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转型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我们在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内研究我国土地市场化及产权制度变迁问题,其制度目标模式不是新的根本制度,而是新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即中国市场化制度变迁的本质内容是定位在市场取向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上。中国市场制度的生成方式是引进式或移植式的,在移植的过程中大胆创新,使市场制度本土化。这就决定了制度目标模式的选择是动态化、渐进性的,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构成了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背景(刘小玲,2005)。我国土地市场的发育既不能像美、日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实行私人所有,拥有完善的市场制度,也不可能像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那样,随经济体制的转型,推行土地私有化,建立土地市场,我国只能有区别地借鉴国外经验,走出一条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这是我国土地市场化的本质特点。   土地制度的演进与土地市场(包括所有权市场和使用权市场,核心是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关系紧密而不可分割。在中国目前的土地制度框架下,通过建立、健全、完善土地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土地资产的运行,提高土地经济绩效,不仅能达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目的,而且可使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得以优化、组合。相应的制度安排已经促进了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和规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优化了城市土地产权结构。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由于受法规制度滞后的影响,起步晚,发育水平低,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了一些制度创新,但由于我国地域宽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不灵,交通不便,一方面存在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和低效率使用,另一方面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还存在大量不规范、无保障的农村土地私下交易,隐形市场很普遍,农民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