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回顾和展望
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回顾和展望
[摘要]产品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个新现象、新问题。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产品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1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10-0199-04]
Review and Outlook of the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Theory
Jiang Aiping 1,Li Xiangqian 2
(1. WuzhouBranch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Wuzhou, Guangxi543002;
2. Coll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410073)
Abstract: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new concept, mode and mechanism a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under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is a new phenomenon and new question arising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rule of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order to unscramble the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trade expansion, as well as the contemporar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tra-product trade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深,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里引人注目的新现象。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一些经济学家纷纷开展对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产品内分工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一、产品内分工理论的提出和建立
产品内分工理论虽然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但是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出现一个新动向,即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升。Helleiner (1973)敏锐地观察到这类出口产品主要与纵向一体化国际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专门环节相联系,该文观察分析的现象,实际是产品内分工早期形态和表现。Finger (1975)研究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海外组装操作(offshore assembly operation)”,也是产品内分工的早期表现。Vanek(1963)、Melvin(1969)以及Warne(1971)较早的使用两阶段生产模型来研究在所有工业制成品都可以成为其它行业投入品的条件下产业间商品流动的牵连关系,这是产品内分工模型的雏形。
之后,Balassa(1965)、Corden(1966)、Jones(1971)以及Bhagwati Srinivasan(1973)的模型中共同使用了一个垂直两阶段生产模型,并用它来研究中间产品的贸易模式和贸易效果。沿着这条思路,Grossman(1981)使用同样的模型机理,特别研究了促使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