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性个人经验和知识技术主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在性个人经验和知识技术主义

内在性个人经验和知识技术主义   文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其实并不是文学史教材上的那个模样,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文学,更是如此。饭桌、麻将桌上,以及在棋牌室、娱乐中心、散步聊天中,我们谈得最多的东西,除了钓鱼岛争端、核设施、股市行情、金融危机、房价暴涨、强拆和腐败之外,假如还有那么一丁点空隙的话,那么不妨让文学来装点。装点这一空隙的当然并非“鲁、郭、茅、巴、老、曹”,也未必是史铁生、王安忆、贾平凹、张炜、韩少功等,如果不是莫言获了“诺奖”,莫言也恐怕未必成为谈论的主角。当然,作家或理论批评家的去世(或非正常死亡),有时候在圈里也能激起一点涟漪。比如今年9月26日作家张贤亮先生的因病去世,10月31日文学批评家陈超先生的跳楼自杀,一些纸媒与微信就曾热议过这两位文学人物的作品,不多时间,也就没了过多兴致。那么,人们乐意谈论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的了解而言,多半是知青文学中那个偏远的乡村故事及其那个叫小芳的姑娘、“60后”作家用于解构宏大历史的那个荒诞细节,或者《绿化树》《红高粱》《许三观卖血记》《白鹿原》等早已拍成电影的情节。目前的,与文学沾点边的或许再加上《手机》,以及充斥荧屏的“红色经典”和韩剧、《小时代》《致青春》《杜拉拉求职记》《???兹ツ亩耍俊返缺煌枷窕⒏阈说亩朗粲诰蒙缁崛鹊愕奈难ё恃叮J匾坏愎兰疲畈欢嘁簿偷酱宋沽恕U饩秃苋萌四擅疲砺叟兰液臀难П嗉抢铮负趺刻焐涎葑诺摹?0后”、“80后”文学,虽然或许支撑过一些硕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框架,但究竟有多少是下降到普通文学人口的日常生活的呢?的确是个需要提上议事日程来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妨模仿富里迪的句式追问一下,今天充任时代主体的“70后”、“80后”文学都到哪里去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有了几项文学大奖的揭晓,我留心了一下,近来的研讨会不可谓不热闹。不言而喻,这两批人的文学作品自然是研讨的中心议题。可是,拔拉来拔拉去,“都写得很好”、“表现了今天时代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写出了‘70后’或‘80后’的总体经验”等等,几乎是所有文学研讨会的关键词。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呢?什么又是这两批人的总体经验呢?   基于这个微观考虑,我看有必要盘查一下这两代人的文学及其理论批评现状。   一、起于并止于个人故事的“70后”创作   老实说,本人身为“70后”之一员,对于文学及其理论批评的阅读,的确从内心里对“70后”作家多了一份偏爱。不因为别的,就是想从同龄人的叙事和论述中寻找某种基于共同现实的关注点,从而在共识的令人为之兴奋的发现中寻求安慰和认同。因为我总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无论三代及以上在农村生活,还是三代及以上在城市生活,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原因,一般都是童年挨饿、初步感受人民公社式社会文化规训;80年代中后期步入小学读“春天来了,风轻轻地吹着,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90年代初中期参加工作领百八十块钱工资首先买辆自行车,以为一步到位了,骑得飞快,三七风头被小风一吹,高高扬起,穷开心;新世纪之交开始找对象,但屡找不爽,主要原因是上大学时幼稚不懂谈恋爱,工作后懂了谈恋爱,但工资太低女孩子的物质意识又普遍开始觉醒,仅找对象一件事就很是伤脑筋。等到好不容易成家立业,不是今天“下岗”就是明天“量化考核”;或者不是忙着找人打点关系送孩子上好点儿的学校,就是老人身体不好奔波在医院与单位之间,狼狈不堪;更或者是一边按揭还房贷,一边私下里牙关紧咬想挤到富人群里去,牙缝里抠钱还梦想着过上中产阶级的日子。总之吧,没有不求人的顺利事情,也没有成天乐呵呵的好消息传到你耳朵里来。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共同生活背景,“70后”的一些叙述或理论批评,的确给了我不少共鸣。最显眼的比如对成长之艰难、断裂之必要的叙述和议论,比如对心灵挫折和对大历史无奈感的叙事和批评观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这种“发现”在老一辈继续施加“影响的焦虑”,和后一辈更生猛的市场图腾中,似乎越来越显得弱不禁风了。更可怕的是,除了以上两类价值彰显,我竟然并没有读到“70后”对目前社会现实更多的更普遍的有力把握把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或铁凝的《飞行酿酒师》、季栋梁的《上庄记》《良民李木》交给“70后”来完成,我想不但会写得更精彩,还可能写得更深入、更有参与人的见证感。可是,文学不能如果,“70后”的普遍性现实处境,在绝大多数“70后”的叙事历史中,个人遭遇的社会因素,在他们那里还可能压根就是该抛弃的该嗤之以鼻的他们并没有在“知青”经历的方方版“涂自强”止步的地方开始。无论年龄还是阅历、受教育情况,无可否认,小说人物涂自强,其实正是无数生活世界中的“70后”。方方有理由让涂自强的生命停止在她所不了解的时间,但“70后”却不应该草率应付这个关键时间。因为这个时间才是他们的物理时间真正起作用,并有效记录生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