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武陵山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生共存的历史演变.pptxVIP

第一讲武陵山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生共存的历史演变.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武陵山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生共存的历史演变

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专门为历史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是学生了解和认识武陵山区民族民俗文化及其发展特点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概要介绍武陵山区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形成特点。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其民俗构成、民俗养成、民俗控制、民俗符号、民俗传承的基本特征。2、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其民俗构成、民俗养成、民俗控制、民俗符号、民俗传承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武陵山区民族民俗的剖析,揭示许多古老习俗对民族发展进步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历史进程,了解和认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了解民族自强自律、共同进步的精神所在,掌握各民族精神和物质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陵山区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形成特点,认识其民俗构成、民俗养成、民俗控制、民俗符号、民俗传承的基本特征。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讲授与社会调查相结合。5、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查课。记分方法为百分制。 其考查形式为通过对武陵山某一民族或某一村落的民俗文化调查后,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考查所交的调查报告占70%,平时上课和所交作业(包括平时所交调查报告等)占70%。6、选用教材:自编7、教学参考书[1] 宋蜀华《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2] 柴焕波著《武陵山古代文化概论》,岳麓书社2004年。[3]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4] 高应达著《明清改土归流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5] 曹毅著《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版。[6] 向柏松著《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1年。[5] 《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7] 陆中年、吴炳升主编《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第二集》(上中下),民族出版社。[8] 伍新福著《苗族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 尤中《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0] 《贵州通史》(全四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1] 祈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年。[12] 《铜仁地区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13] 石朝江《苗学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14]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15] 贵州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傩韵》(上下),贵州 民族出版社2003年。[16]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定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7]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新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8]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19] 田永红《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族风情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0] 刘风芝《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2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贵州卷)·(高应达主编)铜仁分卷,待出版。第一讲 武陵山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共生共存的历史演变一、武陵山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地形(一)武陵山脉与武陵山区 武陵山脉位于湘、黔、鄂、渝四省(市)边境,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 山脉主体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整条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为我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过渡带, 乌江和沅江、澧水为分水岭,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为新华夏构造带之隆起,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 武陵山脉是褶皱(zhězhòu)山,长420公里,自北向南分为3支。 北支:分布于湘、渝、鄂边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 中支:沿澧水干流北侧,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山、张家界、白云山等; 南支,从贵州省境延伸过来,进入湖南省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为武陵山脉的主脉,是澧水与沅水的分水岭。 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 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统称武陵山区。 现在国家规划的武陵山片区: 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 湖北11个县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湖南37个县市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重庆市7个县区: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 贵州16个县市:铜仁市,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 71个县中有 42个国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