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东莞段鱼类外来种潜在危害和应对策略.docVIP

东江东莞段鱼类外来种潜在危害和应对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江东莞段鱼类外来种潜在危害和应对策略

东江东莞段鱼类外来种潜在危害和应对策略   摘要:指出了外来种入侵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尖锐紧迫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东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通过走访调查和对比了东汪东莞段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变化,结果表明:东江东莞段外来鱼种主要通过盲目放生、养殖逃逸、随意抛弃3种途径引入,导致东江生物多样性受到危害、存在大范围入侵风险、潜在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导致渔业经济难于改善等危害,提出了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科学放生、开展增殖放流增加本地种资源、设立保护区保护经济及濒危物种、落实禁渔政策保护渔业资源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外来种入侵;鱼类;危害;东江   中图分类号:S937.3;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0-0149-03   1.引言   外来种是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物种、亚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各种外域物种。外来种入侵是出现在其过去和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外来物种在本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本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的现象。外来种并不一定会形成入侵,外来种入侵一般要经历引入、逃逸、种群建立、危害等4个阶段(WilliamsonFitter,1996),只有形成自我再生能力并造成危害才可称为外来种入侵。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于东莞石龙注入珠三角河网后汇入狮子洋,长562km,集水面积35340 km2,为珠江水系干流之一,是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及香港的重要供水水源。东江流域外来鱼种种类及分布已有一些研究,但多集中在东江源头及东江中上游的惠州、河源等地,对东江下游特别是东江东莞段缺少研究,对外来鱼种的潜在危害及应对策略也尚未有较为全面的分析,不利于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2.材料与方法   2.1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为东江东莞段,具体包括东江下游的石龙至桥头段,以及东江北干流、北支流南支流、淡水河等组成的人海三角河网。   2.2数据来源   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来源分为3部分,一是1981~1983年国家水产总局组织的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二是2005~2009年东莞市水产研究所组织的东江淡水和河口鱼类资源状况调查,三是2010~2015年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组织的东江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通过刺网、笼捕、定置网、电捕器等作业工具定时定点对鱼类进行采集,标本通过福尔马林固定后带回实验室分析,鱼类鉴定参考《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成庆泰郑葆珊,1987)、《珠江鱼类志》(郑慈英,1989)和《台湾鱼类志》(沈世杰,1993)。   3.结果   3.1东江东莞段鱼类外来种   我国外来鱼种大多数因为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原因引入养殖和观赏。东江东莞段从1983年的渔业资源调查开始有外来鱼种的调查记载,根据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多年渔业资源监测数据显示:东江东莞段渔业水域鱼类外来种逐年增多,到2015年共发现12种,分别为:短吻雀鳝、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短盖巨脂鲤(淡水白鲳)、下口鲇(清道夫)、革胡子鲇、食蚊鱼、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齐氏罗非鱼、龟壳攀鲈、蓝鳃太阳鱼;外来种占东江水域渔业资源量比重也逐年上升,2009年外来种所占资源量比重约为1/10,到2015年罗非鱼和麦瑞加拉鲮更是成为鱼类资源的优势种(表1)。   3.2外来种引入途径   经多年走访调查,东江东莞段鱼类外来种引入主要有3种途径:盲目放生、养殖逃逸、随意抛弃。   盲目放生:在我国,放生活动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佛教传人后更是形成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宣传,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放生行为往往都较为盲目,不分品种,甚至有些地方还流行小孩出生要放生生性凶猛、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往往选择雀鳝、清道夫、巴西龟等)的陋俗。   养殖逃逸:华南地区多暴雨,特别是夏天,山塘、水库和养殖鱼塘很容易水淹和漫堤,一些外来鱼种如罗非鱼、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淡水白鲳等也是主要养殖经济种,就会随洪水大量逃逸到野外,在溪流、江河栖息繁衍,成为新的种群。   随意抛弃:方式有多种多样,如养殖清塘或换养品种,原有的无利用价值,随意丢弃一边,如家里养的水族宠物因某种原因不再继续养护,也会随意丢弃流人到自然水体(表2)。   4.讨论   4.1东江东莞段外来鱼种潜在危害   外来种入侵的危害包括: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威胁当地其它生物健康,危害当地种群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当地自然环境,损害当地经济发展等。鱼类外来种入侵会对本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命健康和渔业生产等造成重大影响。   4.1.1生物多样性受到危害   相比本地种,外来种具有更强的生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