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前列腺炎细菌培养和临床分析
慢性前列腺炎细菌培养和临床分析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细菌感染被认为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为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的细菌感染状况,我们对3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了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 象
均为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共计3200例,年龄?18岁?~55岁。
1.2 细菌培养步骤
1.2.1 取 材 用灭菌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尿道口三遍,用一次性无菌试管分别收集中段尿、前列腺液、按摩后尿液,并立即送至细菌培养室。
1.2.2 接 种 用无菌技术将收集的三种标本分别接种于一次性分离培养基BBC血平皿上。
1.2.3 培 养 将培养基放置电热培养箱 35℃培养18~24小时,观察有无细菌生长,若无细菌生长则继续培养至48小时。
1.2.4 鉴 定 如有细菌生长,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细菌鉴定:①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形态、大小及有无溶血现象。②对细菌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然后用o1ympus双腔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情况及细菌镜下形态。③前列腺的感染菌多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要逐步进行触酶、葡萄糖氧化发酵、胆汁溶菌、血浆凝聚酶等试验将细菌鉴定到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要逐步进行氧化酶、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并借助肠杆菌科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和非发酵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及各种附加试验对细菌进行种的鉴定。
1.3 药敏试验
将药敏纸片贴在均匀接种细菌的M-H培养基上,放置电热培养箱(产地同上)35℃培养18~24小时,然后记录药敏结果。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3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中段尿、前列腺液、按摩后尿液培养中,中段尿培养阳性率极低,表明多数前列腺感染并未并发尿路感染,而前列腺液和按摩后尿液培养阳性率极高,有2216(69%)例有不同的细菌生长,且二者培养出的细菌一致;984(31%)例无细菌生长。详见表1。
2.2 药敏试验结果
主要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分别见表2、表3、表4。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好发于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临床特点为发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久治难愈。慢性前列腺炎分为细菌性(Ⅱ型)和非细菌性(Ⅲ型),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不能完全阐明。19世纪时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与反复会阴创伤、手淫及性生活过度有关;20世纪初,随着对细菌及感染性疾病的认识,细菌被视为该病的主要病因;50年代又发现无细菌感染的慢性前列腺炎。虽然目前认为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但研究显示细菌感染在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1],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生也很可能是细菌引起的,前列腺组织内可能存在常规培养不能发现的细菌[2]。
20世纪60年代,Meares和Stamey提出的采用依次收集患者分段尿液和前列腺液分别进行分离培养的方法(简称“四杯法”),被视为确定前列腺细菌感染的金标准。以往认为[ 3][ 4]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中90%~9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80%,革兰氏阳性球菌仅5%~10%,主要为肠球菌,其余多寄生于尿道,为局部共生菌群。但近年来的大量报道中,慢性前列腺炎细菌感染的菌种特点在发生变化,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愈来愈多见。胡小朋等2002年对132例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发现革兰氏阳性菌占66.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列前两位,并认为女性生殖道的菌群可能是菌源之一[5];张杰等2004年报道革兰氏阳性菌占78.63%,,以表皮葡萄球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6];夏邦世等2006年报告,检出菌种达15种,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85.6%,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前三位[7],其他的报告也与之相似[8]。本调查对3200例患者前列腺液的细菌培养共有2216例出现了多达13种不同的细菌生长,居前三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42例、表皮葡萄球菌377例、大肠埃希氏菌139例,而其它10种细菌共计58例,结果与相关报道中细菌感染变化特点相一致,反映致病菌变化的趋势特点。由于革兰氏阳性菌阳性患者的前列腺液中氧化应激作用增强,而经有效治疗后氧化作用降低,显示革兰氏阳性球菌可能具有致病性。故有学者提出革兰氏阳性菌致病可能构成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个独特亚型的观点。
分析慢性前列腺炎细菌感染特点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感染因素,近年来性传播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愈来愈多的慢性前列腺炎是在性传播疾病后诊断,使男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