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幻象和价值观迷思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研究.docVIP

成功学幻象和价值观迷思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功学幻象和价值观迷思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研究

成功学幻象和价值观迷思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研究   摘要:成功学幻象是货币化生存世界中财富幻象的一种表征,这种物化的价值体系已对当代青年思想深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腐蚀与扭曲。早期与晚近的成功学经典文本在其哲学基础、价值取向和思想深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历史与结构双重视角的审视下,通过实证调查与质性访谈,描摹了当下大学生对于成功的基本想象和对成功学的基本认识。确立正确的成功观,需要加强入学教育,铸造内生兴趣;营造人文环境,注重柔性管理;反对拜金拜物,告别虚假成功。通过改进大学生德育教学与实践,使之既能够规避虚假成功的诱惑,也不致在“成功”幻灭后堕入虚无与犬儒的陷阱。   关键词:成功学;价值观;大学生;成功观;幻象;迷思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3-0084-06      近十余年来,成功学书籍的持续热销,不仅成为中国图书市场的一道独特景观,也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思潮与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一个写照。所谓成功学,其实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名称,更不是一门系统学科,它只是关于成功方法的一种统称,泛指各种激励成功动机、探索成功方法、总结成功经验的书籍和培训活动[1]。价值观则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的行动总是在某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发生,并受到道德和正当性框架的限定。当某种社会行动缺乏价值动力或不存在道德上终极的正当性论证时,其充分展开是不可能的。[2]因此,对成功的目标、判准及实现手段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识结构也将对其行动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何谓成功、怎样获得成功的基本看法,内在地影响着其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化方向;而对成功的病态迷恋所导致的成功学幻象,也势必引发相应的价值观迷思与精神紊乱[3]。      一、成功学:一个思想史的梳理      对于何谓成功,中国人的典型看法是立言、立功、立德,即所谓“三不朽”。哲学家冯友兰对此的解释是,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而成功的要素亦有三――天资、命运、努力[4]。才、命、力与言、功、德一一对应。在日本江户时代,表现为个人基于实绩主义的一种上升志向[5]。在韦伯(Max Weber)的笔下,则是在荣耀上帝的宏大目标下赋予尘世工作以神圣的天职观,借以努力奋斗所达致的人生境界。“成功学”作为一个专有概念,最早出现在希尔(Napoleon Hill)作品的中译本中。随着希尔的著作在国内的传播,“成功学”这个名词也逐渐在国内流传开来。在1928年出版的《成功法则》中,希尔将政商各界500多位成功人士的经历归纳出17条定律。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在代表作《人性的弱点》中认为,事业的成功主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在职业取代身份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体自我确认的首要标识之后,对成功的看法便附加了更多的职业化色彩。伦敦(M. London)和施图姆普(S. A. Stumpf)认为,成功是个体工作过程中累积的心理情绪上的积极能量或与工作相关的成果和业绩[6]。哲芝(Timothy A. Judge)等人提出,职业成功是个体所期望并认为应该能经过工作实现的结果[7]。而费尔(L. Richard Della Fave)则质疑,现代社会中的成功意向是否具有普遍性[8]。   成功学在国内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并伴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与人们积极追寻财富、追求成功的进程而展开,这一时期主要完成了对戴尔?卡耐基、希尔等国外成功学经典书籍的引介。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进程中兴起的保险推销和商业直销,推动了成功学书籍译介的具体而微,《情感智商》和《富爸爸、穷爸爸》是这一时期的两部代表性作品。《情感智商》的作者柯云路把成功学定位为一种人生哲学,并把它与急遽的社会变迁勾连在一起:“当世界的纷繁图景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当各种潮流、各种人生哲学车水马龙地在视野前掠过时,一个什么样的简单口号有助于把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牵引向前呢?提倡对成功的追求,大概是很方便的。中国人现在要成功。”[9]而本世纪以来的十年,“中国式成功学”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时商界名流著书立说,成功学遂成显学。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和罗永浩的《我的奋斗》是这一时期销量巨大也毁誉参半的本土成功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部作品具有如下共性:其一,预设的读者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其二,写作体例都带有自传性质,将个人经历及价值取向隐含其间;其三,李、唐、罗在诸多言行、立场、观点上并不一致,但其著述所内涵的成功学指向却达到了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一种“反成功学的成功学”。   曹东勃:成功学幻象与价值观迷思:当代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