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张力和存在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张力和存在探究

生命张力和存在探究   摘要:当代中国文坛1990年代女性“私小说”书写,一直被界定为是以自传、半自传的形式演绎了消费现实中的欲望洪流,对欲望的书写不带任何文化意图,也不带任何价值拷问。采用米兰?昆德拉关于“小说”定义观照,不难发现,女性“私小说”这种文本形态的价值在于:满贮着生命的张力,探究了女性的存在。   关键词:生命张力;存在探究;女性私小说;野地;两性对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7-0120-04      文学在根本上是精神审美价值的创造,精神上的审美特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小说作为文学的一大门类,一种叙事虚构文本,它是小说家的艺术创造。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究者”,“小说所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和“人类的一种可能的境遇”。这里的“现实”系指人们已经认知和公认的事情,而“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可以理解为是关涉人生某些尚未为人探索与发现的奥秘,可以囊括生命和生存两方面:二者特有的规定性提供了作家思维的内质和审美指归,个体的主观性和文化历史思想意识等等,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艺术创造世界,因为“世界是人的部分,世界是人的状态。随着世界的变化,存在也在变化”,探究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人们可能从中观照到艺术世界与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   自1990年代肇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大众文化、大众传媒铺天盖地,每个人的生活如同上了发条一样,匆匆奔向前方,不但理论有点灰色,就连生命之树的色彩也有点黯淡了。西方消费主义通过传播与放大,逐渐成为人们潜在的文化心理,导致某些小说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创造、精神建构和审美欣赏行为,变成了人们满足消费欲望的对象。尤其是一些女性“私小说”文本,更是消费热点,尽管在反拨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争取女性应有的地位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却因为无限敞开私人生活空间,呈现出急躁、偏激、片面的心态而陷入两性对立误区,更是造成指责不已,批判不断,至今不绝于耳。   其实,处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小说作为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不可以忽视它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商品维度的,应该在市场上按照商品的属性进行流通,当然这种流通不应以放弃小说的审美性和精神性为代价。更何况,女性书写者的“私小说”文本,援引女性被压抑太久的嘶哑之音呼喊出生命最本质的愤懑与渴望,更值得关注,与其说是个人言说不如说是欲望宣泄。欲望作为人的本能,这也是天赋人权,合理欲望的满足,对于人的潜能开发,对于人的精神建构和情感升华,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站在冷静的理性立场,重新审视上世纪90年代女性“私小说”书写,还须知人论世,顾及全篇全貌,这个问题还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一      自“五四”以后,中国女性文学在反映女性生存困境,展现女性觉醒程度方面是“立法超前”的,前卫的,也是相当个人的,甚至还演变为对女性知识分子的特殊关怀。从庐隐、丁玲、萧红、张爱玲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降的林白、陈染、卫慧、棉棉等,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文学书写者,都在反思与清理和中国女性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诸如传统文化历史、伦理道德、转型期特有的社会心理状态等等。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的艺术》一书中表述过以下两种思想:一是“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二是“人的存在被遗忘”。无论古今,遑论东西,历史都以男权话语为主宰为中心,文学上的“关注自我”,始终是在重复解释“他的故事”――关于男人的故事。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与贡献往往被抹煞,所有关于女性的文字叙述,都由男人一手操纵,几乎完全拒绝女性集体自觉、集体认同的“女性话语”,女性在漫长丰厚的文化历史中竟然是一个“失语者”、“缺席者”,一部文学史始终弥漫着典型的“他者话语”。上世纪60年代,欧美女权主义成为20世纪最具批判力的理论之一,女权主义要摆脱由男权话语所塑造起来的女性身上的“第二性”特征,目的在于强调女性自身的独立不倚。   在中国大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整个90年代,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女性书写自觉的时代。当集体叙事逐渐从文学主题的宝座退位于个人叙事以后,似乎男性作家风光不在,被挤到文学园地的一隅,最精彩的戏都由情绪化的女性书写者来上演,这当然是外来资源与中国本土资源结合的幸事。吸引眼球的女性书写者可以称为新型人格的探索者,她们似乎故意置身于男性作家们“寻根”集体无意识之外,往往直接细腻地在文本中表达新奇特异的感触和思想,而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意识保持着有意的拒斥关系。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的存在被遗忘”有两个原因,一是“减化”,二是“意象形态”被包围。仔细思量,如此分析的确寓意深刻,世界确实处在一个真正“减化”的漩涡之中。恰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